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13]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5]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10]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9]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12]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60]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51]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2]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68]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59]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和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902   时间:2018-9-29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9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导言:我们经常听到“小和尚”、“老和尚”、“大和尚”等,出家人为什么被称作“和尚”,“和尚”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高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槃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ādhyāya这个字出来的,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和尚”的意思是“师”。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如今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

        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尚”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和尚”可不是随便叫的,详解出家人的正确称呼[3225]

  • 你是个和尚,怎么能气恼呢[1935]

  • 两个和尚在被窝里的对话[2140]

  • 两个和尚的对话,充满哲理[2808]

  • 你知道和尚真正的意思吗?这些佛教称谓不可不知[3636]

  • 出租车司机论和尚现代化 [明海法师][2308]

  • 为什么和尚会成为北朝君主的国师标配?[2447]

  • 和尚存在的意义[5251]

  • 古代规定:长相太丑不能当和尚[3634]

  • 马云再会稻盛和夫:60岁时也想做一回“和尚”[5281]

  •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3235]

  • 梁漱溟--不穿袈裟的和尚 [心如][6388]

  • 不想成佛作祖的和尚不是好和尚[王雷泉][3444]

  • 和尚家风:饭后三碗茶[4947]

  • “假和尚”仍在接受调查,佛协批其挑战道德底线[4122]

  • 和尚家风:饭后三碗茶[9113]

  • 媒体眼中的释道心:不是和尚,是时尚[6782]

  • 和尚眼泪的启发 [林清玄][4954]

  • 情义人生,和尚就不能有朋友?[星云大师][7135]

  • 和尚打假:假冒佛教僧人四大骗术揭秘[597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