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接触佛法的人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因果了,佛法讲的因果,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谈及因缘果报时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这个道理。
【不正确的因果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一、邪因邪果
就是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功于“天”之能力,也就是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二、无因有果
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三、有因无果
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四、无因无果
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
五、因中有果论
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既是因中有果,应随时可生果,又何必等待因缘条件具足呢?
六、因中无果论
主张果是由许多不具果性的“因”和合产生。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其中不无破绽之处。因为既是因中无果,因果二者毫无关联,何能生果?这就好比泥中并无瓶盆瓦钵之法,按“因中无果”之说,不应生起瓶盆瓦钵,但是事实上,却非如此。
这两种理论都将因果视为具有实在自性的物质,所以也禁不起逻辑推理的考验。
【佛教的因果观】
综观古今中外有关因果的各种理论学说,唯有佛教的因果观才能洞彻宇宙万有的实相。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果的相状,有如蛛网,错综复杂。
欲了解因果的脉络,我们必须从因缘的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有因缘与无因缘
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
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
如果只是滞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二、白因缘与黑因缘
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就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
一个人若不能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是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
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的,所得的果报就是良善的。
三、内因缘与外因缘
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就好像在同一块田地,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
又如: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可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是各有千秋。
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四、正因缘和邪因缘
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调,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自然痊愈,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问卜,画符、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
很多事情的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的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因缘的认识不够正确。
所以,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有好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