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2]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8]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中国观音菩萨的造像因缘 [米广弘]
     
    [ 作者: 米广弘   来自:佛教在线   已阅:3948   时间:2018-5-30   录入:yangsihan

     

    2018年5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汉传和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造像、绘画等精品,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汉藏两地观音信仰的基本面貌及其造像艺术的发展演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南宋青白釉瓷塑观音菩萨像、元铜鎏金四臂观音像、元晚期铜鎏金绿度母像、明早期铜鎏金十一面观音菩萨像、清金绘杨枝观音图轴和清白瓷持经观音造像等。

        中国历史上许多地区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观音菩萨以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千手护持、千眼照见的形象深入人们心中。与观世音菩萨有关的佛教经典包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等。

        鸠摩罗什大师将观音菩萨的名号译为观世音菩萨,玄奘大师新译为观自在菩萨,而当时中土每略称观音。《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其音声拔众生苦,故名观世音。”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有求必应处处现身,体现了观音菩萨承载的佛教大悲精神。

        佛教认为,生命中的灾难,是众生自性中本自具足的。当自性中的灾难发生时,观音菩萨通过救度引导众生脱离苦海,逐渐使众生脱离贪嗔痴的烦恼境地而萌发善信之心,最终回归常乐我净的真如本性之中,在种种灾难的遭遇中赋予了人解脱的可能。所以,能够使众生了知“自性本来即是观世音”,是观音菩萨以大悲行持救度的真意之所在。也正因为观音菩萨以众生之心为心,所以《普门品》称观音菩萨示现多重应身,即“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经中观音菩萨有无数应化身的记载,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又出现了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等三十三变相。

        观音造像在初唐以前多为丈夫相,后来女身造像行世颇多,这是在中国演变出来的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表征。但这一“中国化”的现象并非离经叛道,从佛教所讲的菩萨救度的愿力和因缘角度说,无论男相女相,皆是菩萨应身说法的化现。对于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男、女相问题,佛教界还认为,常人谓观世音是女人像,错也,或谓是男像,亦错也,乃至三十三应身,皆观音假现之像,非真像也。

        一些观音造像中,观音菩萨有多个菩萨头和一个佛头,有一千只手,每一只手掌中又有一只眼睛。这种千手千眼形象是藏传佛教典型的“六观音”之一。这一形象来源于《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传说:过去无量亿劫时有千光王静住如来,为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心陀罗尼”。菩萨当时仅证初地,闻此心咒顿超八地,欢喜踊跃而发誓愿,“倘若将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令我当下千手千眼具足”。此愿一发,“菩萨身上顿时具足千手千眼,一时间十方大地发出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放大光明、遍照无边世界。”

        藏传佛教里观音菩萨于六道之中化现不同形象救度众生,因而又有“六观音”分别作为六道的救度者。其中圣观音主救度饿鬼道众生,千手观音主救度地狱道众生,马头观音主救度畜生道众生,十一面观音主救度阿修罗道众生,准提观音主救度人间道众生,如意轮观音主救度天道众生。藏传佛教中常见的观音形象还有不空羂索观音、四臂观音及其化身二十一度母等。观音菩萨与藏地这片土地同样因缘深厚,藏地雪域曾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教化之地。观音菩萨在娑婆世界的宫殿道场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在汉地被认为是舟山群岛的普陀山,而在藏地则被认为是布达拉宫(普陀宫),布达拉宫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中国历史上广泛的观音信仰,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观音菩萨画像和造像。古老的展品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它们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而依旧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不仅在于美育的意义,更在于其对生命的热忱观照。这一尊尊展品似乎正是佛教称的观世音菩萨的无声度化——“千秋甘雨露、万古海潮音”。(信息来源:佛教在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来看看,你是否因缘具足[164]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182]

  • 闽南人崇敬的妈祖,真的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吗?[281]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456]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581]

  • 幸福源于善欲,因缘决定命运[500]

  • 佛大战“六师外道”[662]

  • 云淡风轻看结果,全力以赴求因缘[518]

  • 人与人间的相处,有“因”必有“缘”[543]

  • 性格背后有因缘,缺点背后是苦难![619]

  •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当下改变[701]

  • 恐惧因缘生,恐惧因缘灭,解除恐惧最有效的办法[680]

  •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734]

  • “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779]

  • 佛说布施功德因缘[845]

  • 佛说“一切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832]

  • 观音菩萨的十种自在[790]

  • 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1008]

  • 面对“无常”,选择摆烂还是报以深情?[1016]

  • 观音菩萨成道日,诵一部《普门品》回向众生吉祥安康[114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