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饮食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即使是遁入空门的僧尼,也不能不吃东西。
佛经也说一切众生皆依食而住,佛祖释迦牟尼当年正是从自己“一麻一麦”的苦修无益于道的经验中感悟到人要生存,首先必须维持生命,如果没有生命,也就谈不上修行。正是为了维持生命,释迦牟尼才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
殿内的佛像
原始佛教时期,僧人托钵乞食或受人供养,有什么吃什么,并没有不准吃肉的规定。释迦牟尼涅槃之前,铁匠古拉姆供献的食物便是牛肉和蘑菇,释迦牟尼坦然食用。这对后世的僧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不禁肉食并不意味着什么肉都可以吃。早期的小乘佛教规定僧人所食之肉必须是“三净肉”,即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只要自己不见到杀生、不听到杀生、心中不怀疑所食之肉为自己杀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这同孟子所说的“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是同一个意思。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
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时期,出现了禁止肉食的说法。大乘佛教认为出家人应该以慈悲为怀,三净肉虽然不是被我杀生而得,但亦为他人杀生而得,仍违背慈悲为怀的精神,犯了不杀生的大戒。因此,大乘佛教反对肉食,提倡素食。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典籍记载,印度摩揭陀国有座佛教寺院,里面住的是小乘僧人,食三净肉。后来找不到三净肉,便断了肉食。这时恰巧天空中有群飞雁,有个僧人戏言道:“今天僧众们食物不够,菩萨应该知道我们的情况。”即刻有一只雁应声吣落而死,表示愿意献出自身以供僧众的肉食。僧众们感到惭愧,从此不食三净肉,建塔埋雁,名曰雁塔。这一传说经后人进一步神化,说此雁乃菩萨化身,有意点化小乘僧众断绝肉食而坠地献身。
梁武帝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并没有普遍禁止食肉。据宝唱《比丘尼传》记载,当时有一部分比丘尼不食肉,还得到宝唱的赞扬,但并没禁止其他人食肉。
南朝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教,于是大力提倡僧尼禁止食肉。天监十年(510),梁武帝召集僧尼立誓永断酒肉,并以法令形式告诫天下僧尼,如果违犯便要严惩不贷。从此以后,汉地僧尼改变了食三净肉的习惯,素食也就逐渐成为中国佛教风俗的主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