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0]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4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07]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3]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4]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07]

  • 清茶饮语[121]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2]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28]

  • 对松悟禅[142]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7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演变
     
    [ 作者: 李莹   来自:佛教在线   已阅:6033   时间:2018-4-1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4月1日  佛学研究网

        洛阳白马寺,最早的汉传佛教寺院,当时是模仿印度祇园精舍而建,以佛塔为中心呈方形庭院布局。

        寺院建筑是佛教外在的表现形式,其演变与佛教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是完全吻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寺院建筑追随着佛教的中国化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加强了中国化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绵延至今的多彩而丰富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寺院, 是安置佛像、经卷, 供僧众居住, 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是佛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构成元素之一。佛寺建筑是佛教精神最直观的表现,是弘扬佛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置的各种精舍。佛教典籍《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时隔两千多年,这些精舍的建筑形制已经无从查考。不过,在对古印度寺院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当时印度佛寺的形制大多是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或者是佛塔),外围设僧房,佛殿(佛塔)内设佛龛。按照印度的传统,首先是“为了供佛而立塔”。此外则建讲堂、精舍,以此供养僧众。所以必须以塔为主,然后包含讲堂与精舍。

        最早的汉传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就是按照这种形制而建造。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阁,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官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一。”可见白马寺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的布局。实际上,这模仿印度祇园精舍而建,属于典型的印度佛寺建筑模式。

        而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中国佛寺的史料是晋陈寿的《三国志》,其中记载了东汉笮融在公元193年前后建“浮图祠”(祭祀佛陀之祠,即后来的佛寺)的形制:“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下为重楼阁道。”这也是以供奉铜制佛像的佛塔为中心,在周围建有各种殿堂、阁道,供礼拜的信众安住。由此可见,佛教初传中国时,寺院的情况大多如此。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佛寺。据北魏杨炫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的洛阳有1300多座佛寺。当时洛阳最大的佛寺永宁寺的形制如下:北面是正殿,仿太极殿。正南有三门楼,殿南“立九层浮图(佛塔)”。可见当时的佛寺建筑依旧是“前塔后殿”,由此突出佛塔的重要性。不过在总体布局上,永宁寺已经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方式,而殿堂则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来建造。

        在这个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有很多王公贵胄“舍宅为寺”——将自己的家宅供养出来,改建为佛教寺院。显然,这些私宅改建的寺院不可能按照印度佛教的形制来设置。随着这类寺院的增多,这时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寺院。先是寺塔并列,然后是把塔建在寺外或者寺旁(塔院),从此,佛塔不再作为寺院建筑中最主要的元素了。而且,无论是从使用的方便,还是建造的费用和时间,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的审美需求而遵循中国传统的庭院的布局方式,这种形制选择都是最合适的。

        此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思想在唐代逐渐建构完成,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作为主体来阐释佛教,成为当时文化的主流。佛教的寺院建筑当然也反映了这一点。初唐时期,道宣律师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书写并绘制了《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中国早期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改变成为以佛殿为中心、塔寺并存重重庭院的布局形式。作为中国律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道宣律师的这一做法是极具象征性的。

        这一思想在唐代寺院建筑中有广泛的体现。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的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首先建寺,4年之后才在寺外建大雁塔,这说明,此时的佛塔已不再是寺院的主体,而成为列在寺旁的建筑物。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有了自身的设置。尤其是在唐中叶至五代时期,禅宗的兴盛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而随着汉传佛教“七堂伽蓝”(即寺院应该具备七种主要堂宇)规制的建立,佛教寺院的布局就完全被中国纵轴式的殿堂、院落所代替了。

       四

        到宋代,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佛教文化已经广泛融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此时的佛教寺院在功能上也有了更大的拓展:佛教寺院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大众交往、游历的中心。此时,佛教的寺院建筑更加广泛地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比如,宋代佛教“文人化”,表现在佛教的寺院建筑风格上,则是大量汲取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内容,布局则更加生动、自然,充满生活化的气息。而这种倾向在当时中国的南方尤其明显,这种新元素的加入,使佛教的寺院建筑产生了更大的变化。

        到明代,佛教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当时强调“儒释道合一”,表现在佛教的寺院建筑上,则是强调对不同文化的并存,因此供奉对象、佛殿的种类逐渐增多,生活气息更浓;佛教的寺院建筑更加官方化,逐渐采取官方的宫殿式建筑模式。比如,佛教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中间以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而且规模都较为宏大,体现出强调礼制秩序的色彩;次要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规模较小,布局也较为自由;佛寺的殿堂的屋顶样式也按照中国建筑传统采用各种分级,很多佛教的寺院为了表明地位,采用了只有在皇家宫廷建筑和官署建筑中才能出现的屋顶形式。至于民间流行的各种建筑形式(藻井、隔扇、斗拱等)、装饰方式(彩绘)等等,都广泛使用在佛教的寺院建筑中。这种形制也被清代所采用,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寺院建筑是佛教外在的表现形式,其演变与佛教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是完全吻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寺院建筑追随着佛教的中国化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加强了中国化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绵延至今的多彩而丰富中国佛教文化。(信息来源:佛教在线,本文刊《中国宗教》2017年第6期)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226]

  • 寺院里都是怎么“喝茶”的?[378]

  •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458]

  • 寺院是人生路上加油站[478]

  • 道安法师对汉传佛教的贡献[633]

  •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795]

  • 参访寺院:“佛”、“如来”、“世尊”是同一个意思吗?[965]

  •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1076]

  • 汉传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践模式[1745]

  • 为啥不能对着寺院的佛像拍照?[1658]

  • 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3673]

  • 寺院素食文化:于修行中传递慈悲与感恩[2429]

  • 寺院里的禅茶[3510]

  • 古代讲经与汉传佛教的辩经风尚[1933]

  • 汉传佛教目录学小史[2105]

  • 隐于山谷,悬于峭壁,藏于云间:十座西藏最寂静的寺院[6868]

  • 如何在寺院诗意地蹲茅坑[2430]

  • 汉传佛教“祖庭”的渊源、内涵及文化意义[2455]

  • 倾听寺院花开的声音[2836]

  • 你是否只恭敬寺院的佛像,而忽视了身边的佛?[257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