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2]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8]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93岁敦煌石窟保护专家孙儒僩:一生危崖千窟游
     
    [ 作者: 佚名   来自:腾讯佛学网   已阅:2800   时间:2018-3-30   录入:yangsihan

     

                                  2018年3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鹤发童颜,思维敏捷,笔耕不辍……93年的沧桑岁月,在孙儒僩身上似乎没有留下深重的痕迹。

      时光倒回71年前。1947年夏,得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招人,刚从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孙儒僩怀着对莫高窟的憧憬远赴西北。

      迢迢四千里路程,整整走了25天,一路树木寥寥,黄沙漫漫。经过一个叫“甜水井”的地方,他掬起一捧水尝了尝,又苦又涩。

      那时的莫高窟几成废墟,积沙甚至高达四五米,封堵了窟门。

      作为研究所第一位建筑专业人才,孙儒僩开始测绘木结构窟檐、临摹壁画中的古建筑。“我们不讲工作时间,白天搞业务,晚上点个油灯练习线描。平时还要薅草、割麦子、喂牲口。”

      195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后专门设立保管组。孙儒僩等人清流沙、装窟门、封护岩体,尽量减少自然对洞窟的破坏,并对部分北魏时期洞窟进行了加固。

      “那时缺乏保护经验,但面对千年瑰宝,我们没有轻易动手,提出试验性加固,要求工程可逆。”孙儒僩回忆,当时他不仅要设计方案,还要参与施工。一块四五百斤的花岗岩只靠4个人搬。

      孙儒僩成为敦煌石窟保护先驱者之一,一干就是一辈子。其间,他还参与了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

      莫高窟拥有4.5万平方米缤纷绚烂的壁画,但在孙儒僩眼里,洞窟意义分外重大:“壁画塑像的载体是石窟,石窟一垮,什么都没了。”他和同事们穷尽心力,让一方方石窟延年、屹立。

      半个多世纪过去,走在莫高窟,历年的加固工程随处可见,石头墙与自然融为一体。

      1993年,退休了的孙儒僩又被返聘,回到原来的岗位。

      “敦煌磨砺了我,我离不开它,这就是我的敦煌情节。”孙儒僩说。

      记者了解,晚年的孙儒僩仍心系敦煌,将保护历程与经验凝结成文,出版了《敦煌石窟保护与建筑》等书籍。 2003年起,孙儒僩开始撰写回忆录,将久远的莫高窟往事,一代代敦煌人的治学、奋斗精神还原于世,激励后人。

      孙儒僩两次罹患癌症,耳朵也听不大清了,但精神状态仍好,记忆力奇好,莫高窟735个洞窟,哪个窟里有啥,都记得清清楚楚。

      孙儒僩去年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未能成功,眼前常是重影,但他没放弃写作。去年8月,烈日炎炎,92岁的他拄着拐杖再赴敦煌,查阅资料构思论文。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石窟加固。奋斗基于对对象的理解认识,只有看到它的价值,才情愿为之付出。”孙儒僩说,在光耀千秋的敦煌艺术面前,自己非常渺小。

      莫高窟是孙儒僩一生的挂念。在他妻子、毕生致力于敦煌壁画临摹的艺术家李其琼去世后,孙儒僩写下一首词:“当年万里苦追求,相伴赴沙洲。宕泉坎坷寻梦,危崖千窟游。事未就,鬓已秋,伴西游……”(信息来源:腾讯佛学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敦煌观音讲唱文学的宣教特色[278]

  • 追索敦煌莫高窟前史:展现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1693]

  • 佛教的资本主义——从犍陀罗到敦煌[2606]

  • 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现状与未来[3875]

  • 丝路脉动:从龟兹到敦煌[3476]

  • 敦煌壁画里的健身印记[3158]

  • 敦煌文化艺术展:3个敦煌“洞窟”进入上海中心[2741]

  • 敦煌早期彩塑的犍陀罗影响[3299]

  • 中国历时13年整理出版大量流失海外敦煌古藏文文献[2707]

  • 探秘敦煌飞天源起何处 [韩添][4739]

  • 28岁小伙迷上敦煌壁画:白天说不尽 晚上画不够 [沈杰群][3351]

  • 敦煌壁画现中国最早玄奘取经图,揭秘西行艰苦历程[3040]

  • 石窟壁画艺术数字展演《莲花盛开》将在北京盛大开展[3200]

  • 漫谈敦煌菩萨[4979]

  • 敦煌之美 首先是菩萨之美[3390]

  • 敦煌壁画现中国最早玄奘取经图 揭秘西行艰苦历程[3591]

  • 信仰的记忆:碧落寺石窟 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3139]

  • 中国石刻佛像鼻祖:宁夏须弥山石窟艺术[4696]

  • 敦煌壁画内外的劳动者:千年不辍的“孤守”[4379]

  • 敦煌写经:极具书法墨迹的艺术价值 [米广弘][424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