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8]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6]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3]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20]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5]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5]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7]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5]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中国人8大忌讳:​大喜易[12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已阅:3365   时间:2017-3-9   录入:wangwencui


    2017年3月9日    佛学研究网

      文化是民族之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要实现文化上的繁荣。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与儒、道教一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增强国家文化的竞争力,要立足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是几大宗教中最早建立的。早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原地区。汉桓帝时,佛陀与黄帝、老子一样被人们尊崇,“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可见佛教已被当时社会认可。三国时,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支谦、僧会等高僧纷纷来到汉地,译佛经,建寺塔,弘扬佛法。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4次出家,并亲自讲经说法。在他的影响下,梁朝有寺庙2000多座,僧众数万人。其他如宋、齐、梁、陈各代南朝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北朝虽然有过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两次法难之事,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重视佛教,像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隋唐时期,佛教进入空前繁盛的状态。隋朝两代帝王,即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对佛教非常关注,废除了北周的禁佛之策,广修寺庙3000余座。唐朝皇室对佛教也大多有保护政策,武则天就推行以佛治国,大兴佛法,视神秀为座上宾。天台、三论、法相、华严、密宗、禅、净、律等八大宗派的创立显示了隋唐佛教的兴盛,当时佛教还远播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地区。此后,佛教历经宋、元、明、清,中间有过几次磨难,当朝者还是基本支持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兴盛,时有衰落,但期间有高僧大德弘扬佛法,诸多帝王与名士投身其中,下至贩夫走卒皈依,佛教已融入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即使现在,全国也有名寺近千,各地小寺庙不计其数,善男信女皆口诵“南无阿弥陀佛”。

      要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佛教文化在新时期的弘扬与发展。

      佛教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方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佛教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早已蜚声中外,不仅是风景秀丽、自然景观奇特之地,而且是登山修行、参禅论道的佛教圣地,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又如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面的灵隐寺,其隐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蕴藏着一种淡淡的禅意,有如现代钢铁丛林之外的一片净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众人在佛的面前可以体会出永恒的宁静,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佛教旅游是人们排解内心焦虑、取得心灵寄托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佛教文化,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佛教音乐将佛理与音律相结合,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庄严清净,内蕴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心中引起共鸣,平心静气。它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梵呗源于印度声明学,就是和尚念经的声音。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众生之音,在形形色色的音乐中如出淤泥而不染的纯净之莲。中国的佛教音乐,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成为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6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和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佛教和儒、道教构建了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有着众多的理论著作。如《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大藏经》、《六祖坛经》、《金刚经》、《观音经》、《药师经》等,这些佛经乃佛陀智慧的结晶,构成了佛教的思想体系。佛教的慈悲精神、因果论、佛性论、修行论等构建了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思想具有哲理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就要重视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在重塑中华民族文化中必将作出自身应有贡献。(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藏在佛教文化里的中国性格[622]

  • 佛教文化与时代命题[2173]

  • 佛门茶礼: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1865]

  • 中华文化与宗教本土化[1573]

  • 从香花僧“和尚戏”看佛教文化的嬗变与内化[2595]

  • 南宋的佛教文化[3471]

  • 浅谈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6420]

  •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华夏文明与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2961]

  • 佛教文化对诗坛的影响[2876]

  • 新疆的佛教文化[4424]

  • 作为生命哲学的佛教文化[2571]

  • 历史上的《峨眉山志》与佛教文化[2937]

  • 江南佛教文化的特征[2889]

  • 佛教思想融入中华文化基因[魏道儒][3752]

  • 相融相即:春节传统习俗里的佛教文化[4913]

  •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交流 ——基于中古海路密教传播的考察[4474]

  • 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论坛举行[2439]

  • “赵朴初与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3921]

  • 峨眉山举行佛教文化论坛[3082]

  • 探寻佛教文化脉络[25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