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1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20]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1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12]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17]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3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1]

  • 过好每一个当下[189]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4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70]

  • 走路的力量[12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禅学研究 >> 正文


    鲁智深之死与禅宗顿悟 [了尘]
     
    [ 作者: 了尘   来自:中国佛教禅宗网   已阅:6630   时间:2017-2-3   录入:yangsihan

     

                                  2017年2月3日 佛学研究网

        读《水浒传》唯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花和尚鲁智深,一个痴痴呆呆,只会杀人放火的花和尚,竟然趺坐而化了。真是不可思议。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写道:
      
      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六和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作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看其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圆寂时年仅40岁,他是《水浒传》108将中少数几个得到善终的好汉。从拳打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再到后来擒方腊,一生波澜壮阔。尤其是他和林冲的生死相随,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杀人无数,棒打群僧,火烧瓦罐寺的“魔头”,竟然坐化了。这令人不得不怀疑佛教经典中的因果定律来。其实不然。仔细读读就可以品出一点禅味来。
      
      首先鲁智深具“信”。深信其师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早在五台山就说过鲁智深可功德圆满,并留给他四句偈言:“逢夏擒,遇腊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当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水,原以为是战鼓。小僧人告诉他这是潮信,猛然听见“潮信”二字,再联系自己擒夏侯成、捉方腊的经历,鲁智深恍然大悟,对智真长老的法语深信不疑。他询问小僧,圆寂是啥意思,人家说圆寂就是死。死就死吧,鲁智深沐浴更衣,法堂焚香,而后坐在禅椅上就圆寂了。
      
      如果没有信,鲁智深一个出家数年的大和尚,竟不知道圆寂是何意,可见他这和尚当的也不怎么称职,离所谓的皈依佛门尚有距离。惟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对师父的深信不疑。佛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见信为第一皈依之处。
      
      第二是“愿”。他在留给宋江的颂中说:“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没有强大的愿力,怎么可能顿开金枷扯开玉锁?这个愿是成道的愿,是见性的愿,放下恨缘的愿。他深知自己“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只有见性成道,才能究竟圆满。其实这和他的性格有莫大关系,他是个善恶分明的人,平时候恶如仇。说到做到,绝不投机取巧,这也是他的善根吧。除此以外名利财色都不放在心上,心内无染,把善恶一放下,强大的愿力便开显出来了。
      
      第三是“悟”。这种悟应该属于顿悟。慧海禅师在其《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说:“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若得如是定,虽是凡夫即入佛位。”由于鲁智深性格单纯,平生任事如同孩童般无拘无束,潇洒自在。临终一念,更是清清明明,于是便会说: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其中最后一句便是见性的话了。此种顿悟,仅在一念之间,便将生死参透,皈依佛门,圆成佛道,由此可见其人性单纯到近乎完美。在禅宗看来,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当年慧能拜谒弘忍,当弘忍得知他从岭南来便道:“岭南人无佛性,还求佛干什么呢?”慧能脱口而出:“人既有南北,佛性岂然?”意思是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平等,均有佛性,何来东西南北、高低贵贱之分呢?鲁智深正是那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例子。
      
      作者写鲁智深这个人物,给了他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应该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据说他在写《水浒传》时过的是隐居生活,和许多高僧往来密切,于.是便有了鲁智深这个人物。
      
      鲁智深死后半年,林冲中风而死,这对结义兄弟终归实现了同生共死的誓言。杭州六和寺,这座风景如画依山靠海的小寺院,成了他们兄弟永远的归宿。“因不失信,谓之潮信。”自然界尚且如此,夫复何求?鲁智深死后追封为“义烈照暨禅师。”
      
      一部《水浒传》,洋洋百万字,其间不少看似毁僧谤道,呵佛骂祖的文字。但其对鲁智深却是个例外,可见中国禅宗在当时影响之深。(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禅宗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大意·公案的启示[397]

  • 禅宗大意·禅宗的五家七派[574]

  • 禅宗大意·禅宗门下的楞伽师[549]

  • 禅宗大意·禅宗的传法授衣[464]

  • 禅宗大意·禅宗的创立[426]

  • 这口禅宗“云门饼”,是甜还是咸?[789]

  • 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576]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846]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1077]

  • 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梁代三大士[1196]

  • 万里无寸草处去[817]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1064]

  • 禅宗无相戒的流弊与后期修正[1223]

  • 10个哲理笑话,让你顿悟人生[880]

  • 中国文化像一条龙,而禅为这条龙点了“睛”[1257]

  • 三个人,开启了中国禅宗乘风破浪千余年,你知道他们是谁吗[1326]

  •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1775]

  • 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1488]

  •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1601]

  •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215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