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7]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1]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1]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2]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91]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4]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西藏唐卡 灼灼其华
     
    [ 作者: 佚名   来自:《人民日报》   已阅:3855   时间:2017-1-16   录入:yangsihan

     

                                   2017年1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90后”唐卡画师塔杰桑布此前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能登上中国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这一切,在“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上实现了。

      据不完全统计,西藏自治区仅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就有从事唐卡绘画、制作的画师、技师和学徒3000余人。一批后起之秀逐渐接过西藏唐卡艺术的旗帜,开始崭露头角。塔杰桑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西藏特有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并被更多世人熟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卡就是其中之一。

      来自东方的艺术瑰宝

      “唐卡”是藏语译音,在汉语中称作卷轴画,多在布上绘制,用各色绸缎镶边,也有丝绣、绸贴丝缝的工艺,多以矿物为颜料,历经千百年色彩依然如新。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内容涵盖宗教、藏医藏药学、天文历算、历史、人文等方面,被世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

      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时代,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并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融合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藏传佛教。唐卡正是阐释藏传佛教教义内涵的艺术表现,是藏族人辅助宗教修持的圣物。美术理论家王镛认为:“唐卡是来自东方的艺术瑰宝,它综合了西藏、印度、汉地的元素,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图像化表现。”

      此次“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是对西藏唐卡艺术的一次传承与创新的集中展示,汇集了西藏唐卡画师创作的大批优秀唐卡艺术作品。参展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画风严谨,用笔细腻,技法上既有对传统勉唐、钦则、噶赤、齐吾岗巴、帕赤五大画派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绘画技法借鉴与融汇。参展作者既有老一辈艺术家,也不乏近年涌现出的藏族新生代唐卡画师。

      达杰桑布的参展作品是《释迦牟尼》,尺幅不大,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及其随侍弟子。释迦牟尼面相慈和,端坐于莲花台上。线条精细有力,布局严谨,又毫无匠气,传递出佛国世界的沉静、雅致。这幅作品曾在2014年获首届中国唐卡艺术节金奖。

      “这些作品充满了宗教情感和生活情感,充满了人生智慧和人文情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这次展览虽然是“中国美术馆援藏项目”,但在他看来,也可以说是西藏艺术对中国美术馆的支援。他认为,唐卡作品独有的绘画样式、色彩技法,唐卡画师一丝不苟的纯净心境,对内地艺术是一种震撼。

      事实上,本次唐卡在京集中展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成果的阶段性积累。近年来,西藏举办中国唐卡艺术节、海内外画展,都让达杰桑布等同行者找到了平台,得到了成长。

      以虔诚之心创作唐卡

      西藏知名唐卡画师夏鲁旺堆这次带来的作品是《确吉坚赞与两尊护法》,布局轻松,淡雅清新,画面中的十世班禅安详慈和。这幅唐卡,夏鲁旺堆陆陆续续画了13年才完成。原来,怀着对十世班禅的无比崇敬,他每天只在状态最好的十几分钟进行作画,如此下来,13年如梭。心之虔诚,功之精进。

      唐卡兼有宗教功能和审美功能,且宗教功能大于审美功能,是藏传佛教的礼拜圣物。在西藏,画唐卡是一件虔诚的事情。画师在作画前,往往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创作时,造型、色彩、程式、装帧等方面,都必须严格遵循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和《造像量度经》。“唐卡是神圣的。”作为藏传佛教的信徒,夏鲁旺堆认为,画唐卡是一种修行,是在积德,容不得半点马虎。

      正是如此,对达杰桑布而言,创作时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精准地完成绘画。如果度量出现了偏离,不仅作品失败,画师也会有一定的恐惧感,是一种“罪孽”。

      “唐卡画师这种带有崇高性、敬畏感的创作心态,让唐卡呈现出特殊的凝聚力、贯注感。”画家李小可说,唐卡作品里看不到艺术的浮躁,却有沉静的心境和力量。

      在传承中不断更新

      夏鲁旺堆的唐卡作品近些年颇受藏家追捧。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勉唐派”工细、重彩的艺术特点,还有创新之处:个人特色鲜明,一些构图融合了国画工笔的特点,却丝毫没有破坏唐卡原本的美感。

      夏鲁旺堆可以说是西藏唐卡画师中倡导创新的人物之一。他不认为,传统艺术就是高度的程式化,或是简单的对既成手艺的承袭。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才能够更加自信地吸收其他绘画形式的精华。

      近些年,唐卡画师在学习继承民族传统绘画的同时,积极吸纳现代造型艺术和内地绘画元素,创作出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唐卡艺术作品。传承方式也从传统的师徒相授,拓展出唐卡作坊、唐卡画院等多元途径。

      与传统唐卡相比,今天的唐卡作品的确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王镛在看完“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后认为,有两方面的不同。

      一是色调清新。传统唐卡色彩沉着厚重,多考虑色彩的象征意义,主要发挥宗教功能。当代的唐卡画师,受到当代审美趣味的影响,开始讲究色调,有意或无意地加入了审美效果的考量。这是唐卡画师受到时代的影响,产生了审美趣味的变化。

      二是构图丰富。按照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唐卡通常来说应该严格对称。当代唐卡作品出现了构图的不完全对称,有侧面的佛像,动态也更加活泼。甚至不同的画师,笔下佛像的表情会有微妙的不同。可见,唐卡画师的个性无意识地流露在作品中。这种表现,虽然是微妙而不易觉察的,却透露出当下时代对个性的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性的追求。

      虽然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迹象,唐卡艺术的基本面貌并未发生改变。画师们将最根本的精神保留了下来,那就是他们葆有的虔诚之心和工匠精神。

      唐卡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并不是固守一个僵化的模式,它随时代而发展,流派迭出,色彩纷呈。既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又不断更新的唐卡,才具有永恒的、新生的活力。(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基于定位与关联模式的分析[788]

  • 隐于山谷,悬于峭壁,藏于云间:十座西藏最寂静的寺院[7169]

  • 风马、经幡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3980]

  • 佛教史第十四课:西藏佛教史[4144]

  • 西藏本教中的孔子形象[4238]

  • 西藏发现神秘观音碑 成功改写佛教东传历史[3418]

  • 西藏当代艺术中的佛法精神 [张俊彦][4359]

  • “水墨聚焦·唐卡艺术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2719]

  • 西藏百年老寺迎来跳神佛事活动[5508]

  • 西藏少年活佛的“修行路”[3186]

  • 西藏迎来“佛月”信众朝佛转经为众生祈福 [赵玉芹][3581]

  • 西藏唐卡:在传承中更新[3871]

  • 西藏唐卡最高学府筹划开课传授千年壁画技艺[3559]

  • 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举行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 [桑吉扎西][4114]

  • 西藏本教:神秘的修行人 [高晓涛 易水][8271]

  • 唐卡上的爱 [胡小卫][3430]

  • 唐卡艺术中的瑰宝——匝勒[3894]

  • “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初步建成[5113]

  • 哲蚌寺壁画:西藏壁画修复的成功范例 [王征][3335]

  • 多国学者“触摸”藏传佛教:西藏文化令人向往[328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