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1]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3]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0]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0]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0]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6]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万里丝路行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印度佛教
     
    [ 作者: 佚名   来自:西部网   已阅:3288   时间:2016-11-30   录入:yangsihan

     

                                  2016年11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永徽三年(652)三月,在玄奘的督建下,一座模仿印度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汉文译为“大觉塔”)的5层高塔,在慈恩寺内拔地而起。这就是如今西安市的地标大雁塔,在当时被用来安放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与佛像,不过按照史料的记载,它最初的模样和如今是大不相同的。

      10年前,中国人出国旅行并不像今天这样便捷,所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知道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市的大雁塔原型大觉塔究竟是什么样子。中国的电视人则千里迢迢来到印度,以这座塔为蓝本还原了大雁塔最初的面貌,并在2006年央视播出的记录片《新丝绸之路》中首次呈现给国人,在当时也算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0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媒体团来到了大觉塔下。虽然是傍晚时分,但这里热闹依旧,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中国的游客与信众。身上挂满各种珠串的印度小商贩,用流利的汉语和中国人讨价还价。显然中国国内“玩串”的风潮也影响到了这里,使得珠串取代佛像成为了这里最畅销的商品。

      关于这座大觉塔具体建造的年代目前还有争议,但至少在东晋僧人法显5世纪初游历印度之前,这座塔便已经落成了,所以它也被写进了法显的《佛国记》中。在当时,法显是专程来到这里的,因为这里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的地方,是佛教的圣地。之后的玄奘法师,以及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众,都是怀着同样的目的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绕塔而行,诵经祈福,信仰的力量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为之动容。

      为什么要修这座大觉塔,按照印度向导李俊杰的解释,是阿育王用来安放佛祖释迦摩尼舍利的。这位信奉佛教的印度国王曾把佛遗留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派遣使者往世界各地起塔供养,这其中便包括中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吸收了中国土木建筑特点后,佛塔的形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论是密檐式(小雁塔为代表)还是阁楼式(改造之后的大雁塔为代表),都和大觉塔这种印度式佛塔完全不同。这些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佛塔,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标本。

      佛教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输出,中国便是最受其影响的国家之一。从东汉时期开始至今,佛教已经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了学习佛教教义,为了求取真经,以玄奘、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历代高僧,历尽艰险来到印度,到大觉塔这些佛陀遗迹前朝觐,到那烂陀佛教大学学习。既然是重走玄奘之路,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媒体团也就不能错过印度境内这些和玄奘,和中国佛教历史有关的遗迹。

      在经历了六十余天的跋涉之后,媒体团在当地时间11月28日下午来到了那烂陀,在中国援建的玄奘纪念堂里膜拜先驱,在那烂陀寺院遗址的前凭吊胜迹,算是为这次旅程花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很遗憾的是,在如今的印度佛教已经非常式微了。包括李俊杰在内,没有人能深入的讲解佛教历史,给我们解释各种经典的奥义。甚至连玄奘当年辛苦求得的瑜伽师地论,当地人都是“一问三不知”。这些佛教胜迹对于印度而言,更像是赚钱的工具——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们在印度的吃住行游购,每年能够给这里带来不少收入。对于普通印度人而言,在本地根本没有市场的珠串、佛像,也有了大量的买家。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印度佛教历史,没有比墙里开花墙外香更合适的了。(信息来源:西部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211]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285]

  • 佛教的忏悔观[334]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382]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304]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427]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501]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481]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613]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643]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823]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737]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964]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1097]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968]

  • 佛教的食物[1163]

  • 佛教的“戒”是什么?[1292]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1154]

  • 佛教的生活学[1154]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115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