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1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20]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18]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12]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17]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3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1]

  • 过好每一个当下[189]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4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71]

  • 走路的力量[124]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给”是人间佛教的核心——与星云大师面对面 [高杨]
     
    [ 作者: 高杨   来自:人民政协网   已阅:2978   时间:2016-8-31   录入:yangsihan

     

                                     2016年8月31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对于两岸信众来说,星云大师和其倡导的人间佛教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到底什么是人间佛教?佛教如何回归佛陀的本怀?很多人却并不熟悉。日前,记者就以上问题在江苏宜兴大觉寺与星云大师面对面谈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不是我创造的,原来就有。”采访一开始星云大师就强调其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不是创造者。

      他说,在大陆,过去有太虚大师在各地就说了“人生佛教”,1932年,又提出“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同一时期,慈航法师则在南洋创办《人间佛教》杂志,传播人间佛教的信仰;以及一些现、当代学者和开明的四众弟子,如杨仁山、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宣扬文化等,乃至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长者也提倡人间佛教,大家都觉得应该要用“人间佛教”来回归佛陀的本怀,让佛教秉承当初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在人间自觉觉他、自度度人,通过“缘起中道”、“法界一如”、“同体共生”、“众生平等”等佛法义理与思想,共同来促进世界和平,共谋人类的幸福,一时风起云涌,“人间佛教”成为世界宗教的主流。

      ■人间佛教提倡“牺牲小我成就大众”

      “我提倡的‘人间佛教’是以‘给’为核心的。”作为倡导者,星云大师与其他提倡人间佛教者不同在于,如他为佛光山所订定的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是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纵使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但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星云大师说,在今天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负担都相当沉重,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着我们。假如我们拥有了人间佛教,就能拥有整个宇宙大地,如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谓“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能够拥有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世界的广大。如果能扩大心内的世界,则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以众为我,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时,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也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过去佛教的传播,因为人性的脆弱,也由于信徒的自信心不足、信仰力不够,一直都只是把佛陀当成保护伞,当作是靠山。生病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健康;家庭人事不和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家庭和谐;贫苦穷困了,要求佛陀能帮他发财富贵……”星云大师说,如果是借着佛陀的威德加持来给予自我的信心、自我的提升,这是可以的;但我们对佛陀的信仰,不能只是贪求、要求、祈求,像儿女对父母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这是长养贪心,不是信仰的真义。

      “相反的,应该是为信仰来奉献、服务、供养,信仰的意义就是一种舍己为人,牺牲小我,成就大众。”星云大师认为,真正的“人间佛教”,要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导信仰的意义是奉献、是不求回报。

      ■“人间佛教”以人为本

      到底什么是“人间佛教”,如何理解“人间佛教”?星云大师说,人间佛教是佛陀的教法。佛教的开创人——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这就说明,佛陀是以人间为主的。

      星云大师说,既然是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就必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即“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

      “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星云大师认为,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等,都有明确的指示;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星云大师表示,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群众而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炼、修行,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杂阿含经》卷十五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赞叹生而为人的可贵。经上提到:“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乌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黑暗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圆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要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稀有。《杂阿含经》中也提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星云大师眼中的“四季人生”[623]

  •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忆星云大师[702]

  • 星云大师生前谈出家因缘:我的遗憾和期待[841]

  • 人间佛教发微[1021]

  • 佛法的根本、核心、精髓是什么?[1506]

  • 星云大师:慈悲观[994]

  • 人间佛教为圆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再探[2231]

  •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2546]

  • 《妙法莲华经》:佛法的核心[2612]

  • 禅宗智慧与人间佛教[2868]

  • 星云大师:我一生最受用的“十句话”[2177]

  • 星云大师:人类最大愚痴 就是以为没有来生[3714]

  • 人生十二问 不知你是否问过自己?[2747]

  • 星云大师:再坏的命运,也能用这种方法去改变[2674]

  • 惠能禅师贡献给人间佛教的思想观点[4043]

  •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迈出“适应”新步伐[3321]

  • 人间佛教的“理性”与“超越性”[2859]

  • 星云大师:如何乱中求序[2661]

  • 第六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4720]

  • 宗教社会学的“共业共修”: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重点议题[604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