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来初地·华林禅寺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
|
[
作者: 佚名 来自:菩萨在线 已阅:1286 时间:2016-8-23 录入:wangwencui | 2016年8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华林禅寺位于广州的西关故地,今下九路西来正街,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来华茴首建的笫一根本道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素有“西来初地”之称的华林禅寺(西来庵),拥有15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达摩祖师来华弘法的首创道场,也是中国禅宗的发祥地。为探索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佛教在文明互鉴、文明对话中的地位及影响,广东华林禅寺计划于2016年8月21-23日,在广州华林禅寺召开“西来初地·华林禅寺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暨大雄宝殿奠基仪式。 公元524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祖师历经三个寒暑,泛海东渡到达广州,在绣衣坊码头登陆上岸(今上下九路一带),当地官民在附近营造传教场所,名为“西来庵”,即现今的华林禅寺。此后,达摩祖师便在此地弘法传教。三年后,应梁武帝邀请,前往南朝都城建业(南京),因与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洛阳嵩山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弟子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菩提达摩为佛传禅宗的第二十八祖,后人尊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称“达摩祖师”。华林禅寺也因此被公认为是禅宗第一祖庭。 “西来庵”建成后,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多次修葺,顺治十二年(1655)临济宗三十二代法裔宗符禅师发起募捐重建寺院,据《华林禅寺开山碑记》记载;“爰拓基址,定方隅,引河流为公德水,植林木为祗树园,首建大雄宝殿,次及楼阁、堂庑、寮室、仓厨,无不圆成。”清·康熙癸未诗人程啸渊有诗譖咏:山门显巍峨,檐挺亭昂扬;引桥过碧湖,天王守四方;双幢烘九鼎,主殿气势雄;楼庑分斋客,钟鼓伴禅堂;绿丛蜿延去,先拜观音殿,后谒祖师堂,临池好风光;西阁高处耸,登临心印参。这首诗充分显示了华林禅寺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鼎盛时期的庄严景观。 清代历史上华林禅寺备受帝王尊崇,顺治帝特赐寺名曰“华林禅寺”。康熙四十年再奉帝诏,敕建舍利殿、舍利塔,于寺内供奉22颗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道光二十六年(1846),祗园和尚奉圣谕在寺内建五百罗汉堂,咸丰元年(1851年)落成,华林禅寺成为岭南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五百罗汉的禅寺之一。同治五年(1866年),住持祗园偕弟子勤安行脚赴京请赐《龙藏》,三年后即同治八年(1869年),将一万三千卷经籍请回寺院,为此还建筑了藏经阁。至此,华林禅寺的设置已相当完备。清代康熙帝、道光帝还先后恩赐“万岁牌”供于殿内,以示对禅宗初祖达摩祖庭的推崇;鼎盛时期寺院占地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华林禅寺北起兴华大街,南临下九路,东至新胜街,西邻毓桂坊,占地面积近五万平方米。正门在今下九路。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而也正因为有了达摩事迹的彰显,才有昔日华林禅寺的辉煌。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的老广州还保留着西来正街、西来直街、西来后街、西来新街、西来西街、西来东街.......三摩地,西来古岸等遗迹犹存。(信息来源:菩萨在线)
| |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