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7]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32]

  • 十问时间[115]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13]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29]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4]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4]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3]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6]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4佛教诸宗 >> [专题]c4佛教诸宗 >> 正文


    曹溪法脉下的三大系 [阿莲]
     
    [ 作者: 阿莲   来自:《曹溪水》   已阅:5271   时间:2016-7-28   录入:yangsihan

     

                                  2016年7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中国禅宗传至六祖惠能禅师门下,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宗禅法得到了广泛传扬,惠能禅师也一改前代禅宗祖师一代只传一人的传法模式,采取了在其门下同时传法多人的方式,从而使其禅法出现了多方并弘的繁盛局面。惠能门下众多弟子中,在中国禅宗史上能够自成一派,并且产生广泛影响的有三大著名弟子。他们分别为荷泽神会、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这三大弟子分别形成了曹溪法脉下的三大派系。下面分别介绍这三大系的传承与思想。
      
      一、荷泽神会系
      
      神会大师(668—760年)是唐代著名禅僧,俗姓高,襄阳(湖北襄阳)人。神会大师还是六祖慧能晚期弟子,六祖著名的法脉传人之一,荷泽宗的创始者,建立南宗的一个得力人物。
      
      神会童年从师学五经,继而研究老、庄,都很有造诣。后来读《后汉书》知道有佛教,由此倾心于佛法,遂至本府国昌寺从颢元出家。他理解经论,但不喜讲说。三十岁到三十四岁(697—701年),他在荆州玉泉寺从神秀学习禅法。后来神秀因则天武后召他入宫说法,便劝弟子们到广东韶州从惠能学习。神会到曹溪后,在那里住了几年,很受惠能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他不久又北游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行思,继至西京受戒。景龙年中(707—709)神会又回到曹溪,惠能知道他的禅学已经纯熟,将示寂时即授与印记。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这时他的声望已著,南阳太守王弼和诗人王维等都曾来向他问法。
      
      神会北归以后,看见北宗禅在北方已很盛行,于是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并且指出达摩禅的真髓存于南宗的顿教。他认为北宗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惠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
      
      开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和当时著名学者崇远大开辩论,建立南宗宗旨;同时批评了当时最有声望的神秀门下普寂。普寂以神秀为达摩的正统,他自己则是继承神秀的人。据李邕的《大照(普寂)禅师碑》记普寂临终诲门人说:“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可进于璨、璨锤于信、信传于忍、忍授于大通(神秀)、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当时神秀门下的声势很大,他们所立的法统无人敢加以怀疑。但神会却认为这个法统是伪造的,说弘忍不曾传法给神秀。他提出一个修正的传法系统:“(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又说:“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今普寂禅师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神秀)为第六代,所以不许。”当时大云寺崇远质问他说:普寂禅师是全国知名的人物,你这样非难他,不怕生命危险吗?神会从容地说:我是为了辨别是非、决定宗旨,为了弘扬大乘建立正法,那里能顾惜身命?他的坚强态度和言论惊动了当时参与大会的人。从此南北两宗的界线更加分明,争论也更加激烈了("申会语录》第三残卷)。
      
      天宝四年(7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应请入住洛阳荷泽寺,这时普寂和义福都先后去世,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宗密《圆觉大疏钞》卷三之下)。天宝八年(749)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抑清净禅,弘达摩禅(《历代三宝记》中《无相传》)。这时北宗门下信仰普寂的御史卢奕于天宝十二年(753)诬奏神会聚徒企图不利朝廷。唐玄宗即召他赴京,因他据理直言,惹怒玄宗,把他贬往江西弋阳郡,不久移湖北武当郡。天宝十三年(754)春又移襄州,七月间又敕移住荆州开元寺。这些都是北宗的人对神会的报复(《宋高僧传》卷八《本传》、《圆觉大疏钞》卷三之下)。神会虽过着贬逐的生活,两年之间转徙四处,但他的声望并未下降。
      
      神会被贬的第三年,即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攻陷洛阳,将逼长安,玄宗仓皇出奔西蜀。副元帅郭子仪带兵征讨,因为军饷缺乏,采用右仆射裴冕的临时建议,通令全国郡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一定的税钱(香水钱)以助军需。这时神会尚谪居荆州,诬奏他的卢奕已被贼所杀,群议请他出来主持设坛度僧,于是他才回到洛阳。至德元年(756)神会已经八十九岁,当时洛阳寺宇已被战火摧毁,他即创立新寺院,中间建筑戒坛,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了相当的作用。
      
      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肃宗便诏他入内供养,并敕建筑工程师在他曾住过的荷泽寺中建造禅宇给他居住,所以时人称他所弘的禅学为荷泽宗。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神会寂于洛阳荷泽寺,年九十三岁。建塔于洛阳宝应寺,谥真宗大师。
      
      荷泽宗的基本理论,具见于神会所著的《显宗记》和《传灯录》卷二十八所保存的《荷泽神会语录》以及敦煌出土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记述荷泽一宗的教义说:“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因此神会的禅也称为“无念禅”,’谓“不作意即是无念”(《神会语录》第一残卷《与拓跋开府书》)。又说:“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传灯录》卷二十八《神会语录》)神会虽说无念,但据宗密所传,荷泽是主张“知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的。可见他最重知见解脱。南北二宗的根本不同是:北宗重行、南宗重知。北宗重在由定发慧,而南宗重在以慧摄定。神会答王维说:“慧澄禅师要先修定,得定以后发慧。会则不然。”他又引《涅槃经》的“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长邪见”的说法而主张定慧同等(《神会语录》第一残卷)。
      
      神会传法的弟子,据宗密《圆觉略疏钞》所记有二十二人,《禅门师资承袭图》有十八人,《宋高僧传》及碑文所见有十六人,《景德传灯录》载十八人。以上各书所列除重复者外合共有三十余人。比较知名的有磁州法观寺法如(723—811),法如传成都圣寿寺唯忠,唯忠传遂州大云寺道圆,这是宗密继承的系统。宗密出于道圆门下,自称为神会的第四代法嗣。
      
      神会的法派大约继续了一百五十年,到唐末就中断了。但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曾敕皇太子邀集诸禅师制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的正旁系统,终于敕立荷泽神会为第七祖,并御制七代祖师赞文(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这是在神会寂后三十五年的事情。五代以后,只有当时与神会同门的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支系统日行繁衍。
      
      二、青原行思系
      
      青原行思(?-741年),庐陵(吉安)人,俗姓刘,唐代禅宗高僧。住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慕名云集,世称青原行思。
      
      行思幼年出家,每逢群居论道,常在一旁默然不语。后听说六祖惠能禅师在曹溪弘法,于是前往参礼。见到六祖之后,行思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事了?”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这段问答中,六祖询间行思修行的经过而行思已经泯除圣凡的见解,不起作圣人、求佛道的分别心。六祖又问行思,修行到了什么果位?行思既然已泯除了一切的分别心,无圣无凡,自然不会落在任何有差别观念的阶级上了。也就是说行思已到了修道的极高境界。
      
      通过这段问对,六祖对行思深为器重。
      
      一天,六祖对行思说:“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六祖在此告诉行思,以前禅宗祖师传法时,同时还传给代表传法信物的衣钵。但是他自己接法受衣以来,曾遭受许多磨难。更何况后世,若传衣钵,争斗一定很多。有鉴于此,六祖告诉行思,从行思开始,只传授心法,不再传付衣钵。衣就留作山门镇寺之宝。六祖还勉励行思要分化一方,不要令法脉断绝,行思得法之后,回到青原山弘法。
      
      在六祖即将入灭之时,有沙弥希迁问六祖:“和尚百年后,不知希迁应当依附何人?”六祖说:“寻思去。”等到六祖入灭之后,希迁经常于静处端坐,默然无语,苦思冥想。当时寺院的首座和尚以为希迁在思念六祖惠能大师,就对他说:“六祖大师已经入灭,你白白坐在那里干什么?”希迁说:“我秉承六祖的教诫,所以在寻思而已。”首座和尚说:“是你理解错了,你有个师兄叫行思和尚,现住在吉州,你的因缘在那里。师父的话说得很直白,是你自己不悟罢了。”希迁听首座和尚一说,恍然大悟,便礼拜辞别六祖之龛,一直到吉州参礼行思和尚。
      
      见希迁前来,行思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希迁说:“曹溪。”行思说:“你带什么来了?”希迁说:“没到曹溪也没有什么丢失。”行思说:“若是这样,你到曹溪去做什么?”希迁说:“若不到曹溪,怎么知道不会失去。”希迁又说:“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行思问:“你现在认识我吗?”希迁说:“认得。”行思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希迁又问:“和尚自离开曹溪,什么时间到这里的?”行思说:“我就知道你早晚会离开曹溪的。”希迁说:“我不是从曹溪来。”行思说:“我也知道你的去处。”希迁说:“和尚是有德行的人,不可草率下断语。”
      
      他日,行思又问希迁:“你从什么地方来?”希迁说:“曹溪。”行思举起拂尘说:“曹溪有这个吗?”希迁说:“不但曹溪,西天也没有。”行思说:“你曾到西天吗?”希迁说:“我如果到了就会有这个了。”行思说:“未在,更道。”希迁说:“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行思说:“不想向你说,是恐怕以后没人承当。”
      
      行思让希迁送信给南岳怀让和尚,说:“你把书信送到了就马上回来。我有个斧子,交给你住山。”希迁到怀让处,没交书信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怀让禅师说:“你问得太高深,何不向下问?”希迁说:“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怀让禅师听此便作罢。希迁便回到行思那里,行思说:“你怎么回来这么快,书信送到了吗?”希迁说:“书信不通,也没有送到。我走时你许我一把斧子,现在请交给我。”行思垂下一足,希迁便礼拜。
      
      行思流传后世的,是卢陵米价公案,他在青原说法的时候,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行思答道:卢陵米作么价?
      
      青原行思禅师,他继承六祖惠能的“顿悟”禅法,并发扬光大。他认为,客观世界及其变化,都是“心”的幻觉,由“心”所决定,就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就是佛,而佛性是人皆有之的本性。他教导信徒们发扬自身的佛性,不要“心”外求佛,力倡禅宗“本性是佛”的观点,比佛教原有的修行方法、学说主张都更为直截便当,简易而有力。
      
      青原行思68岁圆寂。唐玄宗赐建“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于青原山后,历代信徒顶礼膜拜。
      
      青原行思自己在世时,并没有引起时人的重视,但其弟子们却大弘其禅法,法席大盛。希迁门下的惟严,传法于昙晟,昙晟传良价。良价于大中末年开始,在新丰山接引学徒,后移豫章高安之洞山弘化。他的弟子本寂,居抚州(江西抚州)之曹山传扬师说,后移宜黄,师徒共创“曹洞宗”。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传崇信、宣鉴而至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帅扶植,经常徒众不下千人,唐懿宗赐予紫袈裟。他的弟子文偃去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受到广州地方官支持,形成“云门宗”。义存的另一弟子师备经桂琛而至文益,先居临川(江西抚州)开堂,南唐李璟迎住金陵清凉寺,死后李璟追谥为“大法眼禅师”,遂成“法眼宗”。也正因为如此,惠能禅宗法门的光大,与青原行思法脉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三、南岳怀让系
      
      南岳怀让禅师(677—745年),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今陕西安康)。怀让禅师出生时,“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宫中太史看到瑞相后,上奏高宗皇帝。高宗皇帝问:“这是什么祥瑞景象?”太史说:“这是国家的法器,不会沾染世间之荣耀。”高宗皇帝传金州太守韩偕亲自前往慰问其家人。怀让父母生有三个儿子,只有怀让最小。性格行为与人不同,对人只知道谦让。其父亲于是取名怀让。怀让十岁时,只爱好佛书。当时有位玄静三藏经过其家,对怀让父母说:“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怀让十五岁时,辞别父母到荆州玉泉寺(今湖北当阳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后专门学戒。怀让曾立誓言:“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后来有同门师兄弟坦然禅师指引前往嵩山依安公(道安)学习禅法。受安公长老的启发,便前往曹溪(今广东南华寺)拜见惠能大师。怀让见六祖后,六祖问:“从什么地方来?”怀让说:“从嵩山来。”六祖说:“持什么物这么来?”怀让无语。经过八年,忽然有省。于是告诉六祖说:“我对这个问题有个理解。”六祖说:“怎么理解的?”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说:“还依靠修证吗?”怀让说:“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说:“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怀让随侍六祖惠能十五年。先天二年(713)居住南岳般若寺。开元年间,有沙门道一在南岳修习坐禅。怀让知其为法器,问道:“大德坐禅干什么?”道一说:“想作佛。”怀让便取来一块砖头在庵前的石头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什么?”怀让说:“磨作镜子。”道一说:“磨砖岂得成镜?”
      
      怀让说:“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
      
      道一说:“如何即是?”
      
      怀让说:“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怀让又问:“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应取舍。你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之理。”
      
      道一听怀让所说,从座而起,礼拜说:“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
      
      怀让说:“你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你缘合故,当见其道。”
      
      道一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观?”
      
      怀让说:“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矣,原文作乎)。”
      
      道一说:“可有成坏?”
      
      怀让说:“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
      
      怀让将禅法传给马祖道一禅师时,还为他说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禅师开悟之后,心中十分高兴。侍奉了怀让十年,深得怀让禅师之禅旨。
      
      怀让共有入室弟子六人,怀让都给予印可。怀让说:“你们六人同证我身,各契其一。常浩得吾眉,善威仪;智达得吾眼,善顾盼;坦然得吾耳,善听理;神照得吾鼻,善知气:严峻得吾舌,善谭说;道一得吾心,善古今。”
      
      后来,马祖道一禅师弘法于江西时,怀让对众人说:“道一为众人说法了吗?”大众说:“已经为众人说法了。”怀让说:“怎么没有见到有人传个消息来。”众人无以答对。怀让便派遣一个僧人去,嘱咐说:“待你上堂时,只问他在做什么?他说的话,只管记着回来告诉我。”这个僧人就按照怀让的话去做,回来对怀让说: “道一说, 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怀让深为赞许。天宝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谥号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
      
      怀让的禅学思想渊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蒙阶段,二是学律阶段,三是学禅阶段。其十岁即雅好佛法,亲近善知识,在金州弘法并预言怀让必成道业的三藏玄静(生平不详),是怀让的佛学启蒙者,此是启蒙阶段。二是学律阶段,对怀让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其剃度恩师及得戒和尚的恒景律师,怀让在律师座下先修学八年,受戒后又依律学戒五年,共十三年的佛教仪轨及佛学理论的修学。即怀让从十五岁至二十八岁的黄金时期均在恒景律师处受业。恒景律师精于律仪,教宗天台,译经著述,硕果累累,怀让深受其益。三是学禅阶段,怀让离开恒景律师后,参嵩山安长老, 《景德传灯录》卷四《嵩岳慧安国师传》云:
      
      有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 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
      
      在这段古老的公案中,可以看出慧安国师重于自性参悟的禅学意蕴。所谓“祖师西来意” ,即初祖达摩自西天来东土传授禅法,究竟有什么旨意?其目的在于体究佛祖之心印,与“佛法的大意”一词共为表示佛法之奥义、禅理之真髓,并对此加以反省考察,以明了诸佛列祖悟道的根本精神和关键所在。老安要求弟子不为外境所动,当以契合自性的悟境为重。而一切语言文字只是真理的第二表征,即所谓的第二机,你所论述的佛法精髓已经加入了我人的识见,早已偏离了原本的真实。佛法在修道的路上,必须要将它贯摄于自心之中,并加以实证,成为学人心性的一部分,这才有实在的意义。
      
      老安以“目开合”来显示“密作用”,正是曹溪门下所传的“性在作用”,即自性的作用体现在举手动足之间、扬眉瞬目之间,也就是说,平常生活的气息,无不灵活地透露着自性的光芒。
      
      怀让禅师从律学入手,继而天台、禅学,起讫十五岁,依恒景律师十三年,再参老安国师,又随六祖十五年(或十二年),可见怀让禅师的修学生涯是比较漫长的,恒景律师给了他严谨而踏实的修学作风,老安国师使他明了心性作用的奥秘,在曹溪经惠能六祖的指点,他终于得到了南宗禅法的精髓。
      
      怀让禅师在南岳传法三十余年,其影响所及,遍及“梁、益、荆、吴”,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或微言析理,辩士顺风而杜其口;或杖履将撰,山灵借留而现于梦。远自梁益,近从荆吴,云趋影附,风动川至。灵山圣会,古今一时,至矣哉未始闻也。
      
      这里大意是说怀让禅师传法时语言精妙,运用智慧的言词令多少人折服;他的修持与德行感人至诚,乃至在梦中都得到护法神的启示。遥远的梁州益州和近在荆州吴州的人们,都归服于禅师的教化。念常(1282~1341年)甚至说怀让禅师的传法规模达到“古今一时,至矣哉未始闻也”。
      
      关于怀让禅师的传法弟子,常见有单传说、多传说之分,而多传说又分为二人说、六人说、九人说。如《佛祖历代通载》等持单传说,认为怀让禅师单传道一。 《宋高僧传》卷九则说怀让的传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睹奥也”,道峻即严峻禅师,这是二人说。持六人说的有《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 《五灯会元》等,《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说:
      
      观音和尚,厥名怀让,般若栖神,禅门呆匠。五岳德高,四溟心量,法嗣六人,马祖兴王。
      
      这里说怀让禅师的法嗣有六人,然以马祖道一禅师影响最为深广。
      
      南岳怀让一系经过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再传黄檗希运,到临济义玄,大振禅道,形成临济宗。在临济门下,临济义玄传兴化存奖、南院慧颐、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楚圆传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分衍出黄龙派与杨岐派。在百丈怀海禅师门下传沩山灵祜,沩山灵祜传仰山慧寂,形成沩仰宗。
      
      在曹溪法脉下的三大系中,神会禅师对南宗正宗宗旨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荷泽宗。虽然荷泽宗在禅宗史上传承不久,但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行思门下,分别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个宗派,在南岳怀让门下分别形成了临济宗和沩仰宗,特别是临济宗在历史上一直兴盛不衰,直至如今绵延不绝。此后临济宗又分别分出杨岐派和黄龙派,显示了临济宗顽强的生命力。至此,禅宗的五家七宗全部形成。可以说,如果没有曹溪门下这三大系的弘传,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禅宗的繁盛局面。(信息来源:《曹溪水》)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曹溪一滴水,涨起十八滩[1634]

  • 唐密法脉传承[2317]

  • 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1517]

  • 虚云老和尚:千枝万派同根本,不脱曹溪一雨华[2235]

  • 虚云老和尚:曹溪不独为禅门之祖庭,亦儒道两家之大宗师也[2577]

  • 故事|老虎求受菩萨戒,见他,乖得像猫[1904]

  • 惠能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 六祖圆寂纪念日[3836]

  • 法脉传承与“中国佛教史” [张蓬][3235]

  • 浅叙曹溪禅宗的历史沿革与承续意义[5268]

  • 曹溪禅学典据考释——从《大乘起信论》看曹溪禅学的形成与开展[5813]

  • 清代临济宗三大丛林法脉略梳[6700]

  • “纪念曹溪南华禅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学研讨会”召开[4419]

  • “曹溪南华禅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学研讨会”召开[4592]

  • “海峡两岸佛教文化法脉交流联谊会”16日在台举行[4078]

  • “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试论《坛经》所蕴涵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6230]

  • 曹溪禅思想源流略要[502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