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6]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3]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0]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0]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1]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4]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9]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多国学者“触摸”藏传佛教:西藏文化令人向往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民族报   已阅:3280   时间:2016-7-12   录入:yangsihan

     

                                   2016年7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埃及是一个宗教国家,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看得到宗教的气息。在西藏的每一刻、每个地点,都可以感受到宗教的氛围。”埃及明亚大学中文系教师、翻译家金皓天在7月6日清晨参观完布达拉宫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2016·中国西藏发展论坛”期间,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观考察了拉萨和山南等地的文化保护、环保建设、教育和经济发展等情况。7月6日上午,国际友人们的行程从布达拉宫开始。

      “这是一个古老的宫殿,但仍然保存得完好美丽,而且也成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布达拉宫的各个殿堂,储存着太多关于佛教的信息,即使我来自尼泊尔这个佛祖的诞生地,也觉得学习到了众多之前不知道的佛教内容。”参会代表、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广播93.4的经理迪彭德拉·施雷斯塔说。

      迪彭德拉·施雷斯塔表示,尼泊尔虽然有众多佛教寺院,但是只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而西藏这个后来才传入佛教的地域,则体现出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法国作家布雷斯勒女士已经是第三次到西藏了,站在布达拉宫的红宫脚下,她说每次来西藏都能给她带来不同的触动。“3次来布达拉宫,我都会震惊于它的雄伟壮观。在西藏,你能看到、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事物,但我觉得很多时候和你看到的无关,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感受,如同在布达拉宫能深刻感受到佛教徒的虔诚、僧侣的平静。”

      布雷斯勒女士之前已出版过一本关于西藏的著作,她说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鼓励法国人,带着更开放的心态,从多角度观察西藏。

      厄瓜多尔代表、北京语言大学拉丁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赫恩里克·塞佩达是第一次来西藏,他感叹西藏的自然风光与他家乡相似,例如这里有喜马拉雅山,而厄瓜多尔有安第斯山脉。他说,布达拉宫里虔诚的佛教氛围令他动容,“我在布达拉宫里为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国家祈祷了,希望来自西藏的祝福能保佑他们。”

      金皓天说,自己在把纪录片《第三极》同名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十分向往西藏文化。“《第三极》中展现人与环境关系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比如猴子经常袭击一个村落,当地农民并不会因此而猎杀野猴,而是通过选择和平解决的方式,将村子搬到其他地方。”

      他认为农民选择这种方式体现了西藏佛教的精神。他说:“3天的行程,虽然所见所闻有限,但我能从拉萨市民脸上的表情和他们在大昭寺转经的习惯中看到,宗教给他们带来的是内心的平静。可能他们的生活过得很简单,但是看得出来很幸福。”

      金皓天在自己的微信上分享了此次西藏之旅的感想:“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基于定位与关联模式的分析[788]

  •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及重要人物[2037]

  •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2064]

  • 万行法师:中国文化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找到自己[1690]

  • 探寻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3781]

  • 从“嘎钦”学位看藏传佛教学经制度[3457]

  • 从北纬3O°纬线上走来的"大别"山南江北"葫芦村落"[4274]

  • 简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译师判教思想[3278]

  • 神秘三十度纬线与大别山塔水桥村落文化[3932]

  • 佛教中国漫谈之1.一句阿弥陀佛传承的是文化[2580]

  • 圣辉法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2524]

  • 隐于山谷,悬于峭壁,藏于云间:十座西藏最寂静的寺院[7169]

  •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和原则[4488]

  • 陈寅恪: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3198]

  •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5864]

  • 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2762]

  • 风马、经幡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3980]

  • 大别山:一座得“山水”名扬天下的自然与文化复合型博览园[9657]

  • 峨眉山:  一座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佛国天堂"[10551]

  • 中国"观音学″与"中国化″观音文化信仰蕴涵[824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