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 佛学研究网
古代的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新丝绸之路在文明交往的全球化时代以积极的姿态充当着全新的角色,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中国连接中亚、沟通欧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继承丝绸之路物质遗产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挖掘和弘扬丝绸之路给人类留下的精神资源,以便为新丝绸之路以及当代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往提供历史的借鉴。
总体上看,丝绸之路的精神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极支撑的交往框架。与后丝绸之路时代的西方一极化不同,也与信息化时代越来越明显的随处可成极点的态势有别,丝绸之路在空间上始终是多极支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印度、中东、欧洲等四个极点,也可称之为四大桥头堡。尤其是西安、和田、碎叶城、阿拉木图、德黑兰、白沙瓦、巴格达、大马士革、伊斯坦布尔、开罗、雅典、罗马等城市,更可谓“丝路明珠”。通过多点支撑,人类的多个文明中心彼此遥相呼应,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文明交往的相互协调、彼此依托、合作共赢的精神,也由此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维系着这条大通道的生命。
第二,多元并尊的交往姿态。丝绸之路所贯通的人类文明交往,保持了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原有文化的本来地位,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等人类主要文明体系之间通过丝绸之路得以相互接触,但互不压制,互不取代,彼此尊重,各美其美。没有出现全球文化的一元化倾向,人类文化在相互并立中会通,在彼此呼应中共荣,呈现出存异并弘的文化生态和多姿多彩的发展取向。
第三,本土为基的交往意识。丝绸之路所贯通的文明交往,基本上都是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引进外来文化,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扬弃,实现本土化转型,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更加完善、更加有力。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的本土为基模式,以及不同文化交往当中的固本自强意识,保持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体系的个性,并使其没有因为丝绸之路的贯通而失去独立发展的足够空间,反而因为丝绸之路的馈赠进一步激活其内部的机体,生发出新的力量。
第四,时空渐进的交往轨迹。在丝绸之路支撑的文明交往时代,无论是中国接受印度和中东地区的文化,还是印度接受西亚地区的文化,亦或是欧洲接受来自中东的文化,或者是一个文化区内的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影响,都经历了时间上的逐渐推进与空间上的依次传递,形成时空双重递进的文明交往轨迹。如在空间上,经过西域,南亚的佛教文化和中东的景教、祆教、摩尼教等进入中国;在时间上,从两汉之际到两宋之间,经过一千年之久,印度佛教文化才最终完成向中国的输入。经过中间地带的传递和时间上的逐渐过渡的文化传播轨迹,不但凝聚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智慧,而且必然为时光流变与异域沙汰留下广阔的余地,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平稳传播与自由交流。
第五,平等互补的交往原则。尽管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内,尤其是在某个特定的地域内或某个特定的时段里,丝绸之路所贯通的文明交往也会显示出一定的不对等性,但总体上看,那个时期的人类文明交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和平等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等的互补式交往,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平等并立中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在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手工制作、农业技术、畜牧方式、政治制度、衣食风尚、节庆民俗等很多方面相互借鉴、彼此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的彼此补益、互惠共荣成为文明交往的绝对原则。
第六,和平友好的交往秩序。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确发生过很多战争,但基本属于地区内或文明体系接壤地带的局部战争,属于地区内的军事争端或军事扩张,并非丝绸之路的直接产物。对于横亘东西的交往大通道来说,战争也不是其历史存在的常态与文化演进的主脉。从丝绸之路所贯通的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关系来看,尤其是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等四大文明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和平友好的交往秩序。不像新航线的开辟,随之而来的就是武力的征服与资源的掠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长达两千年的延续没有战争的强加,这种和平友好的交往秩序确保了不同文明体系的独立并行与遥相呼应,这是当今人类应该借鉴的一种交往智慧,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继承的一种交往秩序。
从丝绸之路文明交往的精神底蕴角度审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我们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首先是国际政治关系博弈当中寻找新的突破口的需要,是国家安全特别是西部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需要,其次才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能源开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质上讲并非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政治因素居主导,经济因素是手段,最深厚持久因素也即是决定性因素的则是文化的观照与文明的交往。
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仅是一条经济带,同时还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交往带,别具一格的地质矿产和生态环境分布带,更是一个众多重要民族相互杂处、多种重要宗教彼此交织、古今不同文明形态变换多端、文明交往内涵丰富而关系紧密的文化带,这样的文化带全球罕见!解释清楚这样的文化带,不仅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提,也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并对整个人类的文明交往与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和丝绸之路文化带、丝绸之路地理带、丝绸之路政治交往带等多重内涵统一起来,以文化交往为支撑,以政治交往为考量,以经贸交往为手段,同时关注丝绸之路沿线的地质矿产与地理地貌尤其是沙漠化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影响,全方位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来源:《中国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