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和石刻为主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石碑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艺术博物馆。碑林因为收藏的碑石如林而得名,碑中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古代丝绸之路也在碑林留下了许多密码,等待我们去发现。
碑林石刻
丝路密码:“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
你知道吗,千年前的大唐人民就已经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了,生活在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百姓也许还能时髦地过个平安夜呢。碑林收藏着一块著名的“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谓景教,是指早期基督教的分支聂斯脱里派。石碑讲述了贞观年间,一位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都长安,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于是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这块碑建于唐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于大秦寺中。在碑的上部,能见到祥云环绕的十字架。石碑上的碑文除了汉字,还有叙利亚文,连石碑上装饰的花纹图案也极具异域特色。事实上,碑林收藏的许多石碑上都有此类图案,其中的植物和动物并不是大唐本土所有,胡人、胡服、胡舞的形象也是比比皆是,充满丝路风情。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丝路密码:“昭陵六骏”
碑林博物馆中收藏了不少珍贵的石刻,著名的“昭陵六骏”中的四骏就珍藏在此。所谓“昭陵六骏”是指唐太宗陵墓中的六块石雕,所刻的是太宗一生中最为心爱的六匹骏马。这些马的名字很有特色,如“飒露紫”、“什伐赤”“青骓”等。据专家推测,这些名字应该是西域语言的音译,同时又融汉语的美好寓意于其中。仔细观看这些浮雕上的骏马,有着鲜明的西域马的特色。浮雕上的牵马人身着胡服,这可是当时长安的国际化时尚呢。我们在这里还能见到鸵鸟、犀牛的形象,这些动物都是沿着丝路来到长安的外国礼物。

“昭陵六骏”
丝路密码:阿史那婆罗门墓志
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大都市,生活着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这些来自异国的人形形色色,有贵族和官员,也有宗教人士和留学生,更有奔忙于丝路的商人。来到长安的这些外国人生前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最后都埋骨在此,成为这座城市丝路记忆的一部分。在碑林博物馆收藏的诸多墓志中,我们还能发现这些异族人和他们带来的异域文明的痕迹。
在碑林的库房中我们见到了一方正方形墓志,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是唐代颉利可汗咄苾的儿子阿史那婆罗门。在颉利可汗咄苾统治时期,东突厥曾一度非常强大。后来他被李靖活捉,儿子也来到了长安。虽然墓志上没有记载阿史那婆罗门的生前事迹,但依旧能读到他死后唐朝追赠他为那州刺史。而这块墓志的出土,也能为考古人员发现颉利可汗的实际葬地提供重要线索。

阿史那婆罗门墓志
丝路密码:“苏谅妻马氏墓志”
在库房中我们还见到了刻有两种文字的“苏谅妻马氏墓志”。这方唐代墓志的上半部横刻了波斯婆罗钵文,下半部竖刻了汉文。据研究者对汉文部分的研究,墓志主人马氏的丈夫是唐代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左右神策兵马使,是唐德宗时期的武职,授予的对象是当时居留长安的西域各国王子使者。墓志上不到五十字的汉文还告诉我们,苏谅和他的妻子马氏都是袄教徒。
沿着丝路来到长安的还有佛教。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佛教造像艺术也在这里落地生根,在吸取犍陀罗艺术等多种造像艺术之后,这里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佛教造像风格的“长安样式”。碑林博物馆收的新石刻艺术馆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与艺术风格。

“苏谅妻马氏墓志”拓片
流连于碑林精美的文物间,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创造了这些精美艺术品的,有供职于皇室的本土顶级艺术家,也少不了来自异域的能工巧匠,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些永恒的美。(信息来源: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