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近年来,民间信仰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势头正健,几乎村村都盖庙,庙会也陆续恢复,参与的民众越来越多,管理上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是否将其如宗教一样纳入政府管理也成为热议的话题。对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当地民间信仰的现状,借鉴自古以来民间信仰的管理方式,参考外地的经验,对民间信仰几种管理方式的优劣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登记式管理。这种方式是将民间信仰交由宗教部门管理,管理方式参照对宗教场所的管理进行。其优点是参照现有宗教法规进行简单修改套用就能很快进入管理程序,执法者没有过多的生疏感。缺点是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教职人员,场所多而杂,供奉的神仙形形色色,活动也是村村有别,各不相同,管理起来耗费人力物力极大,宗教部门力量薄弱,容易造成管理者无所下手,被管理者不以为然的状况,很难像宗教场所一样有效规范。
二、备案式管理。这种方式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方式,属于行政确认。政府不介入管理意见,只起监督备案认可的作用。优点是能够厘清底数,掌握情况。缺点是宣传告知阶段花费气力较大,实际操作中容易事倍功半。
三、自治式管理。这种方式是由村民组成管理组织进行管理。管理组织对村组织和群众负责。现在的民间信仰多采用这种方式,这也是自古以来一直沿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管理经验丰富,操作顺畅,群众监督到位。缺点是不够规范,不同程度存在资金挪用情况,常引发纠纷。
四、创新式管理。这种方式是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同时综合社会力量进行管理。优点是可逐步将民间信仰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缺点是耗时长,行政成本大,阻力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不难看出,民间信仰的特点是规模大小不一,群众基础深厚,表面看去多、杂、乱,实际内里有规律可循。另外,由于民间信仰绝大多数在农村,离不开村民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有的地方也试点由政府进行管理。在负责人与群众出现矛盾时,政府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问题久拖不决,易形成稳定隐患。
因此我认为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方式应当是双管齐下,即以村民自治管理为主,但在法律地位上应予以确认,消除模糊边缘的状况。其管理组织接受村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定期公布账目,完善相关制度。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备案,便于了解和掌握情况。总之,民间信仰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积淀,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政府在其中应扮演指导的角色,不易过多介入管理,防止造成行政干预,陷入“越管越乱”的怪圈。(信息来源:佛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