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汪海波(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舍利崇拜自佛陀行教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来,佛教徒对佛舍利的供养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因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舍利供养的方式略有差异,但舍利作为佛教徒尊崇圣物的至上信仰从未改变。作为佛教信仰的圣物,舍利被认为是佛陀行教说法的见证和佛陀觉悟成就的智慧凝结。舍利是佛的象征,是佛教徒的精神寄托和崇拜对象。黄夏年先生提出:“舍利崇拜现象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反映,是不同时期人们宗教信仰的需求。”
舍利进入中国时是以宝瓶盛装,庄严供奉。康僧会以铜瓶幻化舍利,置于铜盘,在建康建塔供养,舍利是深埋地下的,塔还是汉代“迎仙楼”的形制;但据记载法献法师取得的佛牙长期随身供养,在其身后也不是埋入地下,而是放在“佛牙阁”上的;陈武帝召开佛牙无遮大会,舍利是从一衣冠贵族宅第请出来的,陈武帝开放给大众观礼;河间王又在自家院内私设佛堂供养舍利,有幡幢仪仗庄严等。舍利函器初为琉璃瓶,稍后演变为“阿育王塔”,多见于北朝造像石。可见在舍利供养的兴起期不拘一格,尚无定式。
明代对舍利供养持非常审慎的态度。此举五例:
1、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曾将云居寺发现的隋代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了三天后又送还雷音洞秘密瘗埋;
2、法门寺唐代木塔在隆庆年间因地震倒塌,万历间重建真身舍利塔时,唐代地宫暴露,维修佛塔者竟丝毫没有扰动地宫(石室);
3、宋代金陵长干寺真身塔于永乐初年焚毁,继之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没有打开过宋代的地宫;
4、永乐间重修大报恩寺,同时迁移了玄奘顶骨舍利塔,当时发现了宋元瘗藏的地宫,但没有造势声张,而是悄悄瘗埋,不留片语记载;
5、宋代兖州兴隆塔地宫近年开启,发现有明代的磁器,但何时曾经打开过地宫,竟找不到任何记录。
明朝视前代舍利神圣不可侵犯,对圣物怀敬畏之心,故采取加强保护的措施,但使舍利免遭毁灭而已。明代虽然处在舍利崇拜的衰退期,但对舍利的保护与传承功不可没。令人赞叹之余,明人文化心态很值得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古代佛塔大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彻底维修,实乃可喜可贺的大好事。同时大量舍利破土而出,世人惊奇不断、地方欢欣鼓舞、传媒热血沸腾。佛舍利是佛教徒崇拜的圣物,是人类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理当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充分满足信众的愿望,按照佛教的规制,如法供养。政府有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条例,不能将圣物当成俗品随便开发打造,一味满足世俗的好奇心理。但舍利保护并不排斥对其如法的供养。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适度把握:
一、保护传承为先佛舍利的神圣庄严,就是佛教庄严的源点。舍利流传至今两千余年,今天我们仍然担负着保护与传承的重大责任。吴立民先生和白化文先生都提出过舍利“流传有绪”最为重要。今天科技发达、保护手段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首先应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让舍利继续传承下去。舍利的观瞻宜用“影骨”。所谓影骨即佛陀真身舍利的“影代物”,在佛教的历史上,供养影骨是有先例的。如法门寺真身舍利塔内就发现三枚玉影骨;山西应县木塔、江苏连云港阿育王塔和河南邓州福胜寺塔地宫都发现过“木佛牙”。影骨舍利与真身舍利或说出土的佛舍利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同是佛教徒崇拜的圣物,没有必要强调是与非、真身或影代。七宝供养物也具有与舍利同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古代社会动态的重要信息载体,七宝供养物的展示也宜用复制品,因为这是圣物,不同于一般的文物。而实物则应该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和管存。建塔瘗葬是舍利供养的终极归宿。舍利是佛陀的分身,瘗葬舍利的佛塔也就是佛的象征,引导信众绕塔即是如法供佛了,就是对佛陀的最高礼敬。楼宇烈先生曾建议:出土的舍利最好还是归还到佛塔地宫,永久瘗埋。佛舍利最终瘗埋于现实中的佛塔地宫,是最神圣和具有庄严性的舍利信仰的归结。舍利供养的历史告戒我们,佛舍利的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每代人既有可能瞻仰礼拜佛舍利,更要承担保护舍利并传之于后世的历史责任。历史上的每一代人为此做出过应有的贡献,人类的文明也是在历代的积累与创造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贡献既有自身的价值观,也有将佛舍利泽被后世、传之子孙的责任心。如果今天没有树立起保护与传承的主流价值观,将无可避免加快舍利走向毁坏和消亡。
二、文化研究为重 随着舍利崇拜的影响力的扩大,也孕育出与舍利研究引发的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舍利及其供养物包含着时代的信息,所谓舍利文化研究并不是对舍利本身的研究,而是对当时的信仰状况、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和佛教事件的深度研究。一味辩论舍利问题必定走入学术误区。纠结于“真”与“伪”的问题是对宗教问题的无知,非学术研究的范畴。舍利文化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佛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民俗信仰、中外交流、文学艺术、建筑工艺、考古文博等等方面,但应该注意避免误入五个迷途,即:“真伪”的研究、“高低”的判断、“唯一”的说法、“权威”的认证和所谓“科学”的鉴定。切忌任意歪曲、篡改、编造经典和历史,摘录经典断章取义、甚至为自圆其说而补充经典内容等现象广为存在。只有通过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建设由舍利发现而引发的多视角的历史文化长廊,才能对大众起到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普及的积极作用。因此,重视收集、评估、整理、研究舍利文化相关学科,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弱化神奇宣传 从舍利崇拜的形成观点来看,佛舍利的无限涌出,人们也从舍利信仰上赋予了更多的神秘与期待。随着舍利崇拜热的复兴和盛行,宣传其加持灵验神秘力量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宣扬超自然力本身有悖佛教教义,误导研修,对广大信众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数年前笔者看到有些国家和地区举办“舍利大展”,近年还有同样的报道,据说五百罗汉的舍利都收集俱全,展览方宣称舍利之数量、之神奇功力令观览者瞠目结舌,甚至还有鉴定证书。如此舍利从何而来?不得而知。古塔是国家文物,受文物法的保护与调整,按法律相关规定,不提倡主动发掘古塔。然而为打造地方旅游,发掘舍利地宫者还是大有人在,热情之高令人不寒而栗。在历史上,盗墓贼一般也不敢觊觎佛财,今天佛塔地宫盗窃案几乎成了专案。甚至有的寺庙收藏大量地宫出土文物,其中就有舍利。试想,如果没有收购这些佛教圣物的机构,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盗塔犯罪?台湾圣严法师将济南四门塔被盗的隋代佛头送还给原址,对我们是一个启发。法鼓山新建的法堂地宫瘗藏物全部都是现代“七宝”,相当于一个“时间舱”,是这个时代的信息库,值得思考。我们现在每发现佛教圣物,地方闻风而动,媒体推波助澜,舍利的神圣性受到世俗的挑战。弱化世俗对舍利等佛教圣物的放大宣传,将对遗产保护和舍利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杜绝商业利用 舍利可瞻礼、不可亵玩,托以供养舍利为名的商业化运作是对佛教最大的破坏力。着眼目前很多地方所谓佛教文化开发的现状,因急功近利、目光浅短或以打造圣地的名义破坏圣物的行为比比皆是,对待舍利缺乏严谨审慎的做法也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为一时之利毁灭佛教文物的现象。近十几年来,很多地方炒作舍利、打造“名胜”成风,甚至提出“创古”的口号,骇人听闻!有的地方本来是“帝都”,非要号称“佛都”、自命“圣地”,实在是本末倒置。究其心理,无非想借助舍利之“神力”搭台唱戏、搞所谓的旅游经济,如此做下去得不偿失,注定好景不长、必将追悔无及。如果认为宗教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旅游资源,那么旅游只是宗教的表象,信仰才是精神实质。没有佛教信仰的旅游也就没有必要依托舍利作文章,没有真正的菩提心就无从迈入般若门,相反,只要抱有虔诚信心,定会有身心感得。圣物何须打造?
五、如法开放供奉 佛经上说:见如来舍利,如见佛。舍利破土现世间,就如同佛陀于今应世。《大涅槃经》说:“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我涅槃后,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得我舍利,悲喜交流,哀感欣庆,恭敬礼拜,深心供养,得无量无边功德。”佛舍利因此开始拥有了神圣的意义,舍利拥有灵性、能够带来吉祥,这种礼拜供养舍利的思潮深入民众,遍布民间。历史上很多时代都有过舍利供养会,也存在过舍利阁、舍利堂,佛牙楼等专门用于舍利供养的场所,在这些场所内和活动中,舍利是可以接受信众瞻礼的。但并不是随便地“放开”,而是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相应的法事活动,有一套完备的庄严神圣的仪式和程序。在今天,重大佛事活动、节庆期间,舍利接受朝拜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斯里兰卡每年一度的佛牙节,有非常隆重的大象游行仪式;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数度巡礼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香港、台湾地区,受到的礼遇甚至超过国家元首的级别;再如最近佛顶骨舍利赴港参加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等,每次朝拜活动都是信众如潮、盛况空前,客观上讲,对团结南北佛教徒、促进世界和平和宗教和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今天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大量的佛舍利(影骨),也应作如是供养:适度开放,如法瞻仰。(信息来源:凤凰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