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意象群是禅宗对本心的典型的象征,它侧重于本心的纯净性、原真性。参禅的终极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看到这个本来面目。当年六祖慧能得了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之后,根据禅宗史的一些记载,他就连夜往南边去,走到大庾岭头,被后面来的一帮五祖弘忍的弟子追上了,其中有一个慧明,慧明本来是要来抢夺这个传法袈裟、衣钵的,但是他怎么提都提不起来衣钵,这时候他就跪下求法了,转而求法,他就说:“我并非为衣钵而来,我是为法而来,请大师开示我佛法。””这时候慧能大师就告诉他,“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这句话可以说是成为禅宗的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里所说的“善、恶”,代表的是所有的分别的、二元的、相对的意识。禅宗指出,只有你将一切相对的、分别的观点去掉,你才能够见到“本来面目”,才能见到你内心的纯真的、不染的自己。因为人们的心本来是纯净无染的,随着分别智、相对意识的生起,我们迷失了“本来面目”,在情天欲海中沉沦流转。只有我们将精神中的杂质污染彻底地去掉,才能够重新的见到本来面目。
但是,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个由二元、相对的观念组成的世界里,如何做到“不思善,不思恶”超越二元的相对的世界呢?《维摩诘经化·佛国品》中的两句话可以为我们提供禅悟修炼的秘密。这两句话是: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许多的执取,高、矮;胖、瘦;美、丑;富贵、贫贱……,在种种分别中产生憎爱取舍。遇到令我们憎恨的便觉得痛苦万分,遇到我们所爱的心生欢喜,苦苦追求到了又害怕失去。如此分析,所有憎爱取舍都是痛苦的枷锁,不得解脱的根源。“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只要在分别中不起憎爱取舍,就是最大的智慧,就是趣向解脱的要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起心动念已养成了习惯,想不起心动念不行。这时候就要铭记禅学大师们的教诲。《大慧语录》卷二十七:“先圣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佛者觉也,为其常觉故,谓之大觉,亦谓之觉王。然皆从凡夫中做得出来,彼既丈夫,我宁不尔!”这段话很实在。起心动念了,我们立刻就察觉得到:“我又在起心动念了。”当一个人明白了这点的时候,就说明他还保持着觉察。一个修行人会时时注意到自己的念头。起心动念时的“念头”是指杂念妄想,比如念佛时觉得肚子饿了,想煮一些东西吃;打坐时想到某某人,或者出现一幕又一幕的画面,这就叫“念起”。念起没有关系,“只怕觉迟”,要警觉到自己起了心,动了念,立即将心收回来,就可以了。在生活中要做到一丝分别念都没有,并非易事,关键的是不要被它拖着走。
我们在日常的各种差别境界中,一念才生起,又有了二念相延续。比如,看到了美丽的花,就有摘下来插到花瓶里的念头。见美而觉美,无可厚非,迷惑的起因在于二念。如果能在一念才起时,就融化掉它,就不会有“迷”的发生,这就叫后念不生,前念自灭。
我们天天都在见色闻声,但是不要计较、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就可以了。因为分别是虚妄的分别。在见色的时候,先是眼根,后是眼识。眼根是低级的,眼识则是高级的,眼识一来意识就跟着来了,意识到对象之后,就会加以分别,一加以分别,就成了“遍计所执”,就会执着、比较,所以我们时常陷在“遍计所执”里头。外在的事物,必须经过第六识才会起作用,并产生虚妄分别,颠倒分别。所以我们应当用“第一念”,而不用“第二念”
( 摘自:《参禅开智慧》,吴言生教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