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里,有大乘和小乘的说法。大乘就是大的车子,大的车子能把很多人从烦恼的此岸拉到智慧的彼岸,是以救世、利他作为宗旨的。而小乘呢,好比是一部很小的车子,只能把你自己一个拉过去,只能解决你一个人的问题。
大乘精神,悲智双运。智,就是智慧,是上求菩提,指明白人生的意义,获得生命的解脱;悲,就是慈悲,是下化众生。什么叫慈?慈就是与乐,给予人快乐。什么叫悲?悲就是拨苦,解除人的痛苦。
什么又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之间没有“缘”,没有任何关系,但我也尽我的力量来帮助你,这时候,我给予你的快乐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这样的行为是纯粹的;同体大悲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是不同的生命体,但是我把你和自己看成一体,把你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大悲心来帮助你。大慈大悲就是真正而彻底的慈悲。
悲智双运的智,就是觉悟,就是上求菩提。上求菩提和下化众生结合起来,就是菩提心。悲智双运,就是既要上求菩提,又要下化众生。悲智双运,也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也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那种认为佛学是消极的、避世的看法,实在是一个很深的误解。
有人也许会说:“我现在还没有彻底明白佛教的道理,没有自度,是不是就不能度人呢?”并非如此。禅修宝典《楞严经》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因此,即使你自己还没有自度,也不妨尽一己所能,帮助他人,这就是“菩萨发心”。否则,很宝贵的时光就白白错过了。
有人问赵州禅师说:“释迦牟尼是伟大的觉悟者,是所有人的导师,自然会免去一切烦恼的,是吗?”赵州大师说:“你哪里知道,释迦牟尼有最大的烦恼。”来人说:“为什么这样说呢?”赵州禅师告诉他:“因为释迦牟尼烦恼着一切人的烦恼,他要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只有释迦牟尼,才有最大的烦恼啊!”
可见,如果悟道的人仅仅是为了克服生死的此岸而达到解脱的彼岸,仍然属于自私狭隘,因为他撇开了其他人的痛苦,而只是追求个人的解脱。当他悟道之后,必须回到充满着烦恼痛苦的此岸世界,以同体大悲使一切人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才是禅者生活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才是大乘禅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即涅槃”的独特体验。
大乘禅者强调“不住涅槃”,也就是不拘泥于“悟”的涅槃,而是无私地关怀着陷于生死流转的一切众生的解脱,回到生死的世界,返回轮回的世界,以拯救在生死中受苦难的众生。对这种情怀,禅者称之为“下座行”。禅者对悲智双运的形象表述,是“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当一个禅者发现了自己的觉悟性后,他会重新回到世俗社会,以实现普度众生的弘愿。
《法华经》说,大乘禅者永远不会进入最后的涅槃,他要停留在众生当中,为教育与开悟他们而工作。只要能有助于众生幸福,他会不辞任何苦难会无数次到充满苦难的世界中来。沩山禅师曾宣称死后到山下施主家作一头水牯牛,这种“独有沩山作水牛”的大乘悲怀,激发了许多禅人的向往之情。禅者投生为水牯牛,默默无悔地为人类工作,这是大乘精神的生动体现。宋代同安常察禅师《十玄谈·转位》说(《联灯会要》卷三十):
披毛戴角世间来,优钵罗花火里开。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
“披毛戴角世间来”,有菩提心的人,有菩萨悲愿的人,不会畏惧什么,他愿意变牛作马,来到人世间,为回报众生而工作,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优钵罗花火里开”,优钵罗花是印度一种很清香、很美好、很娇嫩的花,像兰花一样,生长于幽谷。就算在火焰里,优钵罗花也不怕,参禅又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禅者虽然来到人世间,却不会被五浊恶世污染,而是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烦恼海中为雨露”,在烦恼海中,禅者像甘露法水,为众生、万物作雨露,不怕烦恼,不怕是非,只要真心不灭,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佛道,如同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中成佛一样。
“无明山上作云雷”,无明山,比喻烦恼,烦恼如高山,削不了,铲不平。面对着无明山岩,自己要作云雷,要能惊动世界万物,使大家早一点觉醒。人生苦短,要发心工作。只要用心专一,道业就是可以成就的!
( 摘自:《参禅开智慧》,吴言生教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