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 佛学研究网
“三衣一钵”是僧众出家生活的基本特征,托钵乞食是早期佛教比丘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钵”是佛教比丘早期携带的“十八物”之一,也是日常起居时必不可少的饮食器具。“钵”是梵语patra的音译“钵多罗”的略称,意译是“应法器”或“应量器”。佛教的律制从体、色、量三方面,对它做了具体的规定。它的质地规定只能由瓦、铁等材料制作。它的色彩除了黑、赤、灰三色以外,不能熏染其他颜色。佛律还规定它的容量大者可受三斗,小者仅容半斗。据《十诵律》记载:钵根据其容量的大小,可分为上、中、下三种。有人折算了一下,上钵可容纳二升饭和一升羹及其他食物,小钵可容纳大半升饭(约为上钵可容饭的三分之一), 中钵容量居于二者之间。另外过钵与减钵。过钵又称大钵。比上钵大;减钵又称非钵,比小钵小。
钵的形状圆口鼓腰,类似中国的盂,但高度上要稍矮一些,呈矮盂形,故而在中国或称之为“钵盂”。钵的腰部突出,口与底向中心收缩,这样使食物不易溢出, 同时也起了保温作用。钵中还常有小钵,称为金贲子,有大、中、小三个,形似小碗,平时叠套在一起,用时从钵中取出,分盛不同饮食。古时钵底因略呈圆形,为避免倾倒,还有支架或垫子之类,称为“钵支”。曾有比丘双手捧钵不慎跌倒,将钵打破,故律制允许置有“钵袋”装钵,挂在肩上。
钵的由来与佛陀成道有关。据《佛本行集经》介绍,佛初成道时,有两位来自北天竺的商人以粆酪(甜食之类)密揣供奉佛陀。佛陀自己思忖, 以往诸佛都有受钵器,我今天用该以什么器具来接受呢?此时四天王立刻奉上金钵,佛陀不肯接受;继而又奉上银钵、琉璃钵、玛瑙钵等,佛陀都不肯接受;最后四天王供上了石钵,佛陀欢喜接受。但佛陀又想,只接受一个钵,恐其他二天王有怨气,就接受了四只钵,同时将四钵次第相叠, 安置在左手掌上,用右手按下,四只钵合成一只钵,但边沿出现四条唇纹,同时念了句偈言:“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色紫绀,四际灿然”,可见钵体是杂色带黑,颇有光泽。佛钵沉重,因侍者阿难身高力大,又有佛的威德加持,所以持之并不觉得沉重。佛涅槃后,各方势力为了夺取佛钵,曾经发生过战争,比较著名的是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发兵攻打中天竺摩揭陀国,索取到佛钵和马鸣菩萨,为此还建立了佛钵寺。此佛钵辗转流传到波斯。天竺诸国因佛钵之争而引起战争,这实在有违佛陀的慈悲奉愿。
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僧人也有用“钵盂”, 其中最著名的是五代的僧人契此。他被认为是弥勒化身,人称布袋和尚。他曾高唱:“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孤身一人云游四方,过着乞食生活。实际情况是在传戒时发给“钵盂”,平时却很少使用。尤其在现代寺院中就炊烟弥漫,锅碗盆筷齐全,无有托钵乞食生涯。关于“钵”流传最广的传说是金山寺法海和尚以“钵”降服白蛇(白娘子),并化钵为塔,将她镇在塔下,这就是雷峰塔的由来,这里的“钵”不再是食器,而是成了降魔伏妖的法器。此“钵”号称“降龙钵”,其源头来自佛陀。据说佛陀传道时,曾以钵收服婆罗门迦叶的恶龙,使之皈依佛门。另有传说是在前秦付坚时,因长安久旱不雨,有高僧以钵收龙,迎来一场甘雨济旱。(信息来源:《音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