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佛学研究网

屋脊起翘成牛角状。

牛角状门枢。

火塘。

荆坪村土地庙。

土家族民居中的神龛。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云雾山,经湖南省西部由南向北于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沅水中上游地区在先秦时期就有“五溪蛮”之称,所谓“五溪”指的就是沅水中上游的5条主要支流。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了环境的相对封闭,作为苗、瑶、侗、土家、汉等各个民族共同家园的五溪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众多完整的古建筑群和古村寨。
五溪地区的建筑原始而简朴,且浸染在宗教的氛围之中。生活于这里的人们,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创造了独特而又融汇各种宗教文化的传统和象征体系。聚落内在的秩序与稳定性,一系列祈福、镇邪、保平安的措施,使得民居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建筑物,更是精神上的安全屏障。它是栖身之所,也是安心之所,灵魂的寄托之所。人们把无形的期冀幻化为建筑空间中的有形偶像,风水和巫术贯穿于人们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的整个过程。人们建造的房子变成了神赋予的房子,庆祝盖房的活动成为敬神祭鬼的活动,建筑中充斥着各种神灵,住宅变为以鬼神为中心的住宅,人们把对幸福生活的祈愿寄托在神的庇护下,并通过祭祀、上供这些行为来表示对神的尊敬,并保持神的空间洁净、神圣、不可侵犯。
建筑构件的神化
基于天、地、神、人不同空间层次以及灵魂不灭之类的古老观念和信仰,五溪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中的某些建筑构件被人为地赋予了一种超现实的精神意义,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神、人的工具而成为居室里相当神圣的宗教信仰载体。
中柱。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些观念与仪式,往往与住宅里的中柱密切相关,中柱这一建筑构件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过去苗族人建造房屋,无论如何都要寻找到一株粗大笔直、枝繁叶茂的枫木作为中柱。苗族人认为,用枫木做中柱,能够使活着的人离祖先更近,能发子发孙。苗族人持有这种关于枫木的神性认知,是因为他们确信祖先跟他们的交流和沟通与枫木的作用有直接关联。他们认为祖先从外面回来,是顺着枫木中柱下来的,人死了,灵魂回到祖先故地,也是顺着枫木中柱上去的。所以,苗族人建造房屋时,会想方设法地找一株或一段枫木做中柱,这样才能使他们心里踏实。找到枫木后,无论它生长在多么遥远和险要的地方,主人家都要祭祀这株枫木。历经寻找、选择、祭祀、砍伐等等一系列的仪式后,本来只起承重、稳定作用的中柱,便一层又一层地被涂抹上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一般立柱所不具有的神性,成为人类世界与神灵世界交流的通道,成为一般构件无法替代的圣物。苗族人家中的香火不是供奉在中堂而是供奉在中柱上,丧葬祭牛的牛角亦挂在中柱上。在黔东南雷公山腹地的“短裙苗”的苗族传统中,老人将要咽气时,候在旁边的子女即打开一个竹蔑编织的、平时用于盛饭的饭盒,将老人最后呼出的气息罩住,然后将饭盒盖好,挂在堂屋的中柱上。
屋脊。五溪地区民居的屋脊两端有往上卷曲的翘角,正中一般为品字形三叠瓦,也有金钱形、圆形等形状。人类学家认为这是“两极与通天的图案”,两端为两极,中间为通天。
门楹和门枢。这两个构件本为传统木门不可缺少的功能构件,但由于处于室内与室外的交接处,它们便被赋予了限制出入、驱逐的意义。五溪地区的居民将门枢上部做成阳卦形象以驱鬼,或做成牛角形状象征祖先。有的人家在大门门楣上挂有竹签、刺条、破网、废铁等物件,认为这些可以避邪。
火塘与三脚架。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家中均设有火塘,这原本是与人们日常起居密切相关的重要生活工具,兼有煮饭、烧水、取暖、照明的作用,但由于与各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火塘的作用逐步地向精神领域延伸,从而被人为地赋予多种文化寓意。如作为家庭的象征,或作为沟通天地之神物。火塘、三脚架作为火的物质载体,也被赋予了神性。
空间场所的神化
侗族的萨坛、汉族的宗祠庙宇附近、古老的神树下等空间均为神化了的村寨公共场所。苗族亦有历史形成的神圣场所。如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仁广寨在离村寨约0.5公里处有长宽各约1米的天然小石山洞,当地人说它是“有万丈深的无底洞,里面住有专管人间是非的神仙”。当附近村民遇到财物失盗之类的事情时,即可请巫师主持仪式,通过“神”的意志来判明是非。由原告提供雄鸡一只,在这个山洞前当场杀掉,将鸡血注入碗内,并冲上白酒,然后焚香化纸。巫师作法完毕,失主和被嫌者分别站在石洞前赌咒,大意是谁说假话将不得好死之类,每人喝血酒一口,即各自散去。他们相信,说假话者必会遭到报应。每年秋收前,“寨老”出面向每家集资买雄鸡一只,并请巫师测一吉日,由全寨每家各出一位男家长,共同来此洞前,巫师杀鸡将血滴于一盛水的碗内,然后,每人依次赌咒:“如若偷盗别人的庄稼,将遭雷打火烧。”并喝血水一口。
五溪地区各村寨遍地皆是的土地庙是人们的心理安慰。苗族“神判”也通常选在土地庙前进行。各行业人等经常祈福于土地庙,如凤凰茶灯戏班唱戏前须到土地庙安坛祈福。哪家孩子头痛脑热时,母亲会带孩子到土地庙前,从香炉里取回一包香灰,回家当药冲服。
住宅中的神圣空间
神龛。神龛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是家中最尊贵、最神圣之物。神龛形成了一个场,其周围空间均具有神圣性,不可贸然侵犯。笔者在王村镇调研时,恰逢当地居民肖自强在盖房子,当时房子主要结构已经建好,但尚未装楼梯。主人得知笔者学的是建筑专业,便询问何处设楼梯最佳。笔者认为天井东侧靠近正房处最佳,主人却摇头说:“我开始也想在这里设置楼梯,但是我要在正房后壁设置神龛,神龛后面有人走来走去不好。”神龛后面不设楼梯,神龛顶上自然也不能有人踩踏。于是要么正房修建为一层,要么在神龛上部楼板留一个方形空洞,楼上沿着洞口周围设置栏杆。为了保障楼上的使用面积,有的民居象征性地在神龛上部留一条10公分宽窄的缝。也有封楼板的民居,但楼上不住人,否则会得罪祖先。神龛后面的房间一般只安排老年人居住,因为老年人离祖先最近,但一般不安排女性家长居住,因为是外姓的缘故。其他人住房的安排也要考虑其与祖先的亲疏问题。
火塘周围空间。火塘的神性源于火崇拜。当地一村民说:“火起源于天,燃烧于地,最后又回到天上。有形的东西经火一烧就无形了。到哪里去了呢,随烟升到神灵所在的天上去了,因此向神灵祈祷只有通过火才能到达天上。”神圣的火光所照亮的房间也显示出神圣性。
苗族龙穴。麻阳县的苗族民居一般堂屋中柱下有一块石板,石板下有一小坑,坑内有清水一碗,为“龙”的栖身处,称为“龙穴”。据说如果震动了石板,“龙”就会受惊离去,将会有灾难降临。
在五溪地区,信仰似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使同一部落的人都按照统一的行为规范从事社会生活,这一规范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在自己营建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又用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来塑造自己的聚落和建筑。建筑体现了他们的信仰,容纳了他们的“仪式”,于是就有了宗教的归属和心灵的皈依。(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