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形态多样的宗教音乐、活态传承的宗教仪式、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宗教节日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宗教文化在促进中外民间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悉,苏州玄妙观姑苏仙乐团将在近期会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宗教乐团,合作进行道教音乐演出。
“道教音乐已经成为苏州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苏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周向群介绍,玄妙观道教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1990年成立的姑苏仙乐团曾多次应邀到英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地巡回表演,获得海外观众的好评。“姑苏仙乐团的道教音乐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表演,向中外游客展示宗教文化的独特风采”。
宗教音乐是宗教与华夏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曲调结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系统传承性和创造性。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姑苏仙乐团团长张凤林说,宗教音乐在对外交流中既能引发国外宗教界同仁的共鸣,又能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
“与宗教音乐一样,活态传承的宗教仪式同样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佛教的晨钟暮鼓、过堂、早晚殿、颂戒、安居、传戒等寺院传统,道教的巡回、礼经、拜神等道场仪式,不仅目前仍在海内外宗教场所现实存活,而且对信众具有良好的引导、教喻作用。
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5万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游客和信众赴寒山寺参访。“根据我们的调查,世博会期间来苏的外籍游客中,一半以上会选择到寒山寺参观。”秋爽法师说。
此外,宗教节日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成为中外民间交往的桥梁。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农历七月十五的自恣日,普陀山观音节,上海、天津、成都等地的城隍庙会等,不仅聚集了大量国内信众,而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进行宗教和文化交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宗教国家,几千年来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包括宗教造像、石窟、建筑、书画、音乐、舞蹈、节俗、仪式等在内的宗教文化艺术形式,其中很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贡献于全球文明的重要见证,将在中外民间交往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周向群说。(信息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