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1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51]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5]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7]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东传:始于丝绸之路
     
    [ 作者: 李尔山 邵如林   来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已阅:7267   时间:2009-6-22   录入:zhangjingzhen

                               2009年6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敦煌藏经洞内的佛教故事绢画。资料图片 
     

      历尽风霜到东土

      “丝绸之路”在地理学上,主要是指从2世纪到十三四世纪横贯欧亚的陆路交通干线,在这条我国古代同西方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上,运送的物品以我国的丝绸为大宗,故被形象地称之为丝绸之路。当年的古印度佛教东传我国,也正是从这条通道开始的。

      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在遥远的印度出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同时,我国也诞生了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和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东汉时期,正当儒家文化走向经学化时,佛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宰。据汉文史料记载,第一位赴华传教的高僧来自天竺(古印度),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之后便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思想文化的主流。

      佛教东传始于东汉中期。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遍体发着金光的神人从天而降。第二天便召集大臣询问,博学的大臣博毅回答说:“听说西城有神,名叫‘佛’。陛下梦见的一定是他了。”明帝立即派官员蔡愔等人由丝绸之路前往天竺,寻访佛法。途中,蔡愔一行遇见了两位由天竺来我国传教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蔡愔的邀请下,二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像和《四十二章经》,与蔡愔等人一同来到东汉的都城洛阳。明帝下令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从此,佛教东传的历史便翻开了第一页,洛阳有了佛教第一祖庭——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长住寺中直到逝世,把佛经译成了中文。这座著名的古寺至今仍屹立在洛阳东郊,寺门外立着白马石雕,寺内摄摩腾、竺法兰两位传教高僧的墓前松柏常青。

      最早自西向东,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僧人中,比较著名的还有安世高、佛图澄、鸠摩罗什等人。据《高僧传》记载,安世高是安息国(亚洲西部的古国)的王子,因信奉佛教,厌弃宫廷尘世,一生以游历和传教为业。东汉桓帝时,他由中亚沿丝绸之路来到东汉的都城洛阳定居,从事佛经翻译,20余年间共翻译佛经30余部,可谓有开创之功。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安世高在洛阳译经有直接关系。他为中印宗教文化交流付出了巨大努力,受到后世信众的尊敬。

      佛图澄是来自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的僧人,也有的史书说他是天竺人。他在西晋(265—315年)末年,由西域来到洛阳。不久,洛阳城内战乱爆发,他便投靠到羯族首领石勒门下。佛图澄为人精明,又擅长幻术,凶猛剽悍的石勒认为他有大法术。佛图澄凭着灵敏的政治嗅觉和判断力,为石勒预言了几次战事,都很灵验。石勒非常佩服他,尊称佛图澄为“大和尚”。和尚的称呼,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一代名僧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早期佛教东传时的一位伟大的佛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其祖上世代在天竺为官,是古印度婆罗门家族的权贵阶层,祖父达多是当时天竺国的宰相。其父鸠摩罗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佛教徒,不愿继承相位,离家出走,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西域的龟兹国。因龟兹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就迎请鸠摩罗炎为国师,讲经传教,并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鸠摩罗炎为妻,生下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7岁即出家,博览佛经,20岁就成为龟兹国远近闻名的学者。西域诸王轮流请鸠摩罗什去讲经,每次大会,诸王都长跪宝座两侧,听鸠摩罗什侃侃而谈。这位高僧的渊博学问和雄辩的口才,使听者如痴如醉,心悦诚服,他的名声也因此越来越大。

      当时统治关中的前秦君主苻坚听说鸠摩罗什的大名,有心要迎他前去传教,就派大将吕光率领7万大军,于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西征龟兹。次年,吕光攻破了龟兹,满载掳获的珍宝和鸠摩罗什东还。

      但是,吕光父子对佛教并不关心,鸠摩罗什在他那里无所作为,只好终日钻研经典和汉文。后秦君主姚苌占据关中后,有意请鸠摩罗什去长安。吕光恐怕鸠摩罗什辅佐姚苌,对自己不利,坚决不放鸠摩罗什。直到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后秦君主姚兴派遣大军西征后凉,灭掉吕氏政权,鸠摩罗什才被送往长安。姚兴隆重地欢迎鸠摩罗什的到来,尊他为国师,让他在长安西明阁和逍遥园专心译经。鸠摩罗什晚年在草堂寺(位于今陕西户县)传教,受业僧徒达3000人之多,足见规模之盛。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病逝,之后按印度风俗进行火化,骨灰藏于草堂寺。

      鸠摩罗什是一位严谨勤奋的高僧,精通梵文和汉文。在长安的14年中,他共翻译了印度佛经98部,计425卷。此前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佛经的翻译大多是节选或意译,鸠摩罗什凭着渊博的佛学知识,把印度佛经中的重要经典准确地译为中文。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佛典,对佛教在我国的传播,特别是对汉传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译介的“三论”,是三论宗依据的基本经典;他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是天台宗赖以创宗的奠基理论;而《金刚经》等,则直接影响了禅宗的形成。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不仅传播了佛教经典,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中国学者的梵文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印度和西域来华传播佛教的僧侣不避艰险战乱,克服了种种困难,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内地,以毕生精力完成他们的使命,他们不仅传播了佛教经典,而且把佛教艺术带到了我国,在丝路沿途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217]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286]

  • 佛教的忏悔观[335]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383]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304]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428]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501]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483]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614]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644]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823]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737]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965]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1098]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968]

  • 佛教的食物[1164]

  • 佛教的“戒”是什么?[1292]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1155]

  • 佛教的生活学[1154]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115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