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7]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2]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3]

  • 人生的底线[125]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8]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1]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38]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1]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佛理感悟:美丽的危险
     
    [ 作者: 佚名   来自:香港宝莲禅寺   已阅:6592   时间:2008-4-29   录入:zhangjingzhen


                               2008年4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三慧经》中说:“山中揭鸟,尾有长毛;毛有所着,便不敢复去,爱之恐拔罢;为猎者所得,身坐分散,而为一毛故。人散意念,恩爱财产,不得脱苦,用贪故。”

      这个比喻翻成白活是:“山里面有一种揭鸟,它的尾巴有很长的毛。这长毛如果被夹住了,它就不敢离开,因为它爱自己美丽的长毛,怕一走开就拔断了。因此被打猎的人抓住了。身体被撕裂分散,全是由于它爱惜一身长毛的缘故。人也是一样,清纯的意念失散,爱惜自己的财产,不能脱闻苦海,全是因为贪心的缘故。

      读这段经文令人心生警惕,在真实的智慧里,拥有越多的外表之美,以及愈多的财富物质,就愈是得道的障碍。也愈是失身的陷阱。如果一个人能看破皮相、舍弃财宝就有可能在其中找到智慧的根苗,因为皮相无常,转眼分散;宝物无常,死后不能带走--也正是这样的无常才成为世间烦恼的处所。

      释迦牟尼说:“人聚财宝,譬如蜜蜂酿蜜,采取各种花卉,经过许多时日的勤苦,一旦酿成了,人便拿去吃,它自己吃不到,只是疲惫而已。人也是这样,东奔西走,求这个做那个,把财宝累积起来,辛苦不能形容。直到死时,别人拿走他的财产,自己反而得了重罪,所受的苦,难以衡量。”(三慧经,改写成白话)

      这是易懂的道理,自己拥有财富固然辛苦,留给子孙可能反而害了子孙,我们看多少富家子弟挥霍无度、荒淫放纵,只是依恃祖先留下的财产,不但远离科研成果清净日远,最后常身败名裂,身陷囹圄,连祖先都连累了。

      有财产的有就有负担,有负担就不能舍却,不能舍却,主操心以殁。求道无门。因此从更高超的观点来看,美丽是危险的,有钱也是危险的。财宝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世尊说:“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为护身命,宁舍国财。”一个国家的财宝多么巨大,为了一个人的身命尚且应该放弃,何况是一个人的财产,再多也只是海中一粟,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观。”(《杂阿含经》)对于真正有智慧的人,黄金和石头是一样的;对于真正的智慧的者,美丽的皮相是天地所生,转即失灭,并不早足傲。因为如果人只知道黄金,就不能见到大地之美;如果人只知道皮相,便也不能知道心与智慧的美了。

      我们在自然里也容易找到这样的例证,罂粟花不是最美的花吗?它却长出了鸦片。蛇类和蕈类中有最美丽的花纹,却往往是最毒的。而那些最美毛皮的动物,往往因为毛皮被猎杀致死;有最美丽羽毛的鸟则因羽毛而被捕,制成了标本。

      放下你的财色吧!这样,你的心才能自在自足的飞翔。《遗教经》里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处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最令人警惕的是《四十二章经》里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可叹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多的是身处于危险还自以为美丽的人,知道美丽是危险的人却总在少数。 (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走路的力量[39]

  •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时,美就绽放了[728]

  • 慈悲观的感悟[911]

  • 故事很短,却说透了我们的一生![970]

  • 一首禅诗一种感悟,在禅诗中寻找平静的力量[1115]

  • 一个和尚的山居感悟:特殊时期,不妨放下一些东西[1042]

  • 以禅喻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佛理[1402]

  • 禅坐,是世上“最安全”,也是“最危险”的修行法门[1944]

  • 电影中的佛理[2064]

  • 5个小故事,看后你就什么都想通了[1754]

  • 禅语佛源:感悟人生[2426]

  • 百事从心起 一笑解千愁[2359]

  • 茶思禅味 浅悟佛理[3162]

  • 古人云:“穷时莫信三事”,指的是哪三件事?[1868]

  • 14个小故事,故事很短,道理很深[2310]

  • 女人这样做,必能修得“菩萨相”![2010]

  • 一行禅师:真正的笑容,源于一颗了悟的心[2210]

  • 陈寅恪: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3201]

  • 从佛理看“网抑云”语言[2516]

  • 佛教故事:泡沫般的美丽[28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