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总目】

美国密苏里大学奥斯汀教授主讲 戴继国教授担任翻译

座无虚席的讲座现场

大脑·神经·禅定

吴言生教授在点评

奥斯汀教走下讲台与同学进行互动

提问

聆听

意犹未尽
佛学研究网西安讯 2007年10月24日,“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二十三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渊楼318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健康中心神经学教授奥斯汀(James H Austin)担任主讲嘉宾,作题为“探索禅与大脑的秘密”演讲;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戴继国教授担任英文翻译;中国禅学主编、佛学研究网主编、陕师大佛教所所长吴言生教授主持了讲座。
讲座开始后,奥斯汀教授带领听众们做了一个短时间的禅坐体验,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静坐的魅力。之后,奥斯汀教授从“什么是禅”切入,对禅的起源、功用、特质做了简单的介绍。奥斯汀教授说,一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出生在印度的王子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成道,大彻大悟,觉悟成佛,告诉了我们认识禅的精髓。这一精髓由印度传到了中国,再传到日本。印度称禅为dhyana,中国的发音为chan, 日本的发音为Zen,殊名而同实。禅是普遍而永恒的存在,它非关文字,是殊胜的静坐体验。奥斯汀教授还用图片向大家介绍了“通往觉悟之路的八种方法”(八正道),并指出,禅关注的焦点,永远是当下的、此刻的体验,因此要调好自己的心念。
奥斯汀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禅修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专注型。在开始阶段专注于呼吸,或者是眼前的某一点,这种禅修的方法是“排他性”的,会将来自外界的干扰完全屏蔽;另一种是包容型,在大脑中包容一切信息,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种禅修的方法是“开放性”的。禅的最高境界要靠长期实修获得,在对信息的吸收的同时还必须消解“自我”,以达到超越对立、不生不灭的般若智慧。
在讲座中,奥斯汀教授还借助人的大脑切片图,用神经学、解剖学的知识向大家解说了禅修第一阶段“专注阶段”时的神经学反应。人的大脑中有一些重要的神经核,它的开合可以接通和切断外界刺激和大脑感觉中枢之间的通道。当修禅者通过“专注阶段”的禅修时,完全可以达到关闭一切外界感觉神经核,这时修禅着可以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但是是大脑的意识仍然活跃,由此进入禅修的第二阶段,将小我融入于整个的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既然已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复存在,存在的是无限深远及无限广大的宇宙,自己不再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是宇宙的全体。
吴言生教授对奥斯汀教授的讲演做了点评,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指出奥斯汀教授的讲座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涉及到佛教的八正道、禅定的次第等丰富的内容,以及心理学、神经学、解剖学多门学科知识,将神秘的东方禅智慧和脑神经科学这两门学科综合在一起,并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和禅修的实践,用科学的精神解释、论证了禅学的精髓。
奥斯汀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奥斯汀教授说,自己虽然是一位基督徒,但并不盲目地信从上帝,而是更多地从东方智慧结晶的禅定中获得生命的激情和能量。精采的讲演和翻译,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和一阵阵掌声。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张径真)